安徽神童16岁考上大学,痴迷一数学公式,如今车间打工拿400元低保

更新时间:2022-07-04 08:40:21作者:佚名

安徽神童16岁考上大学,痴迷一数学公式,如今车间打工拿400元低保

2015年,在江苏某个农村民居中,旧瓦房的破窗户上糊着漏风的塑料薄膜,房间内堆满了破旧的杂物,一位立志要超越陈景润的高材生在此,研究了快一辈子的数论。

他没有工作,靠着父母的微薄收入还有每个月的400元的低保度日,母亲每天都会过来给他做饭,照顾他的日常起居。


刘汉清,资料图

这位在自家老房子全身心研究数论的高材生,叫做刘汉清。

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个“疯子”,放着大好前途不要,整天默默无闻地把自己锁在家里,弄着不切实际的数学证明。

年少时期的刘汉清,他的起点可谓是常人不能触及,对于他起高走低的命运,自然少不了有人对他冷嘲热讽。

但刘汉清没有顾外人的眼光,依旧在坚持着,他身上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1964年,刘汉清出生于江苏泰州戴南镇,他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都是靠着务农为生。


资料图

刘汉清小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资,天赋过人的刘汉清也很懂事,并不像其他小孩儿一样调皮捣蛋。

即便当时家里的紧急情况并不是很宽裕,加上中国那时正处于特殊时期,外界提供的学习条件也并不充分,他也会抓住一切机会。

刘汉清是一位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顺利地读完了小学、初中。

进入高中时,刘汉清才仅仅只有13岁,高考政策恢复过后,16岁的刘汉清参加了江苏高考。

他从小就对数学很有兴趣,理工科的知识也掌握得很扎实。


资料图

这样一位天才在1980年的高考中,拿到了398.5的高分,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

虽然放到现在这个分数连本科线都上不到,但是在80年代,上一辈人的眼睛里,能拿到这个分数,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

作为首批国家重点建设的“985”院校,哈工大不知道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

如今我国许多航天工业的人才,都是哈工大的校友。

作为全家人的骄傲,父亲在人前可谓是挣足了面子,亲自用扁担挑着行李,一路把刘汉清送到了车站。


资料图

村子里出了个名牌大学生,这样的好消息自然不出一小会儿就人尽皆知。

村民们把刘汉清当作自家孩子的榜样,在教育孩子上齐刷刷地向着刘家看齐。

大家都把刘汉清当作神人一般的存在,期待着事业有成的刘汉清还能帮扶帮扶村子。

确实,按照常理来说,在建筑系学习热材料处理专业的刘汉清,名校毕业的他根本不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整个家庭的命运都会为之改变。

当时国家正好在大力进行改革开放,很需要像刘汉清这样的专业人才。

那在读大学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位天之骄子慢慢开始“离经叛道”呢?


哈工大,资料图

来到哈工大的前两年,刘汉清延续了自己以往的学习习惯,和同学们相处得也很融洽。

因为年纪小,同学们对他也是照顾有加,还给他取了一个“老疙瘩”的方言外号,意思为家中年纪最小的孩子。

他的老师提起这个只有16岁的小孩儿,对他也是交口称赞。

直到1983年,一篇数论相关的文章,让泡在图书馆的刘汉清觉得眼前一亮。

这篇论文是陈景润所撰写的《哥德巴赫猜想》,早在1978年就在《人民文学》上发表。

在这篇论文中,陈景润论证了哥德巴赫猜想中,(1+2)这个困扰了许多数学家的难题。


影视资料图

刚刚经过拨乱反正的中国,一位新兴的数学家就崭露头角,这在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股数论热潮。

而刘汉清看到这篇论文已经是在六七年之后,这时学者们对数论的热情已经有所降温。

但是刚刚接触到这一思想的刘汉清,被陈景润论证猜想的整个过程深深吸引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觉得自己本专业的书籍,顿时就不再对他具有任何价值了。

从小就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刘汉清,立志要超越陈景润,论证难度更加高的哥德巴赫猜想(1+1),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资料图

几乎陷入癫狂状态的刘汉清,于是就开始“不务正业”了,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图书馆中相关的数论书籍翻了个遍。

他对数学的痴迷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刘汉清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图书馆闭馆之后,他会回到宿舍或者教室,继续挑灯夜战。

一门心思扎进了数论的世界,自然也就无法避免地忽略了本专业的学习。

所以从大三开始,刘汉清的学习成绩就开始一落千丈,慢慢从中上游掉到了班级最后。

热材料处理相关专业的考试,刘汉清也不挂科、重修甚至留级。


资料图

班主任老师看见这样一位整天把自己泡在图书馆的学生,竟然要留级,也感到不可思议。

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见到刘汉清就会劝他:“我们并不是反对你学习数论,而是即便是他研究数论,也必须拿到毕业文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老师好说歹说,对外界发生的事件好像都事不关己的刘汉清,还是每天保持着自己一贯的做法,笔记本记满了公式,翻来覆去的论证过程。

老师们对此也是无可奈何,想着要不就顺了他的心意,将他转到1982级的数学专业。

但刘汉清却拒绝了老师们的这一提议,他提出数学专业主要是培养数学老师,与他的研究方向并不符合。


资料图

所以刘汉清的下场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每个专业课都挂科的他根本拿不到毕业证书。

当时国家还实行分配工作的政策,拿不到毕业证,也就意味着刘汉清根本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他只获得了学院发布的一份肄业证书。

虽然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件极其紧急的事件,但刘汉清对此却很坦然。

他想着,既然不能在学校里继续研究数论了,那就回家吧,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惊艳看不起他的所有人。

听说村子里的高材生灰头土脸地回家了,村民都觉得不可思议,流言蜚语让刘家人在村里很没面子,父亲出去原本挺直的腰板也不复存在了。


资料图

说三道四的村民们确实扰乱了当初刘汉清想在家专心研究的心,让他觉得无所适从。

但在一个月之后,刘汉清就重整旗鼓,开始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农村搞起了研究。

年轻力壮的他没有出去找工作,也没有帮着家里人分担一些农活儿。

在刘汉清的卧房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草稿纸,还有很多数论方面的相关书籍。

村民们渐渐也知道了原来这个天才是在家做研究,都想着说不定有一天,村子里还真会出现一位数学家。

此后的30多年里,刘汉清的三餐是由父母照应,母亲做什么他吃什么。


资料图

对于自己的人生大事,相比起他的梦想也是不值一提,他也没有结过婚,有过孩子。

随着时光慢慢流逝,父母也年事已高,为了不打扰自己儿子继续论证,他们搬到了附近刘汉清的弟弟家居住。

在厨房的两口铁锅里,一口锅中有一些稀饭,另外一口锅中有一个鸡蛋还有一个粽子,这些都是母亲做给他吃的。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中,刘汉清确实也有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过都没能达到他预期的目标。


资料图

刘汉清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在1989年完成的,完成了这篇论文后,他想着尽快发表。

但是毫无学术背景的他,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手握丰富资源的高材生了,为了发表文章,他也是绞尽脑汁。

但好歹有着很多人脉的刘汉清,联系上了自己的同学刘国营。

刘国营大学毕业之后就在美国留学,听到自己的老头同学终于有了成果,他也很是激动。

当时国内的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刘汉清让刘国营将论文翻译成英文,并传到了网上。

刘汉清那时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甚至有些自傲,敢于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资料图

但在外人看来,他就是没出息,回到家还一直靠着父母的接济,一辈子一事无成。

他觉得数论之中有一种独特的美,只要陷进去,就会让人无法自拔。

刘汉清的一些同学也对他很是敬佩,所以十分乐意帮助他。

在论文发出去不久,一位挪威的数学专家就仔细梳理了刘汉清的整个论证过程。

这位数学专家对论文的第三页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刘汉清随即回答了这个问题,并让刘国营用英语作出了回应。

但在泰山戴南镇安心等待自己论文结果的刘汉清,却迟迟没有再次得到专家的回应。


资料图

首次发布学术论文,内心踌躇满志的刘汉清,最后等来的结果却是不了了之。

于是刘汉清再次请求刘国营,将自己的论文送到了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潘承彪手中。

潘承彪院士曾经撰写过《哥德巴赫猜想》一书,这本著作是全世界第一本系统论述这个猜想的专著,潘承彪院士在数学界很有发言权。

刘汉清想着,只要自己的论文得到潘承彪院士的认可,自己多年来的努力无疑将得到学术界的肯定。

潘承彪院士在收到了刘汉清的论文之后,也进行了仔细地论证,并在一个月之后回复了他。


网络图片

他对刘汉清论文的评价大概是这个样子:“论文的第五页有一个论点没有经过详细的推断就妄下断论,从这里开始,接下来的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刘汉清对此也作出了回应,他表示自己虽然没有证明,但这也是他再三考量之才做出的判断,没有证明不代表着不能证明。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汉清的论文确实存在一些还不严谨的地方,毕竟不是专业的科班出身,有这样的失误也是在所难免。

此后,并不死心的刘汉清又把自己的论文投到了一些专业的权威期刊,例如《中国数学》、《数学通论》。


刘汉清,资料图

但是,这些期刊都因为刘汉清的论证过程经不起推敲,将他的稿子退回。

处处碰壁的刘汉清虽然心中也有着失落感,但是他也依然没有放弃,还在自己破旧的小屋里,不断修改着自己的论文。

但长时间用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外人又不断施压,这也给刘汉清的身体带来了许多影响。

慢慢上了年岁的刘汉清,在焦虑的环境下开始逐渐出现了心悸的症状。

并且短暂的睡眠时间也让刘汉清的大脑不堪重负,到了深夜他也不能入睡。


刘汉清,资料图

每天都需要服用大量安定药才能睡下的刘汉清,身体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了。

为了能继续研究数论,他开始调养起了身体,期间他也尝试过去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

村里人觉得哈工大毕业的高材生,去教小学生数学肯定没有问题。

但当初在哈工大,刘汉清就觉得数学老师和自己的研究方向不符,对于这样一个机会他也拒绝了。

随后,村民们又在一个热处理车间帮他找了一份技术员的工作,这样和他的专业相关。

虽然这份工作刘汉清也觉得很适合,但是在车间工作需要上夜班。


资料图

而且车间的噪音也很大,刘汉清自己已经习惯了每天在晚上抽出一些时间来研究数论。

精神状态已经很是疲软的刘汉清,似乎也不太愿意再继续干下去。

所以,没有结婚生子,无人赡养的刘汉清,也已经快60岁了,当地政府也是考虑到了刘汉清的情况,给他办理了低保。

最近,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刘汉清的身体状况也已经慢慢恢复了,不再需要服用大量的药物辅助睡眠。

于是他又开始了自己的数论研究,车到山前必有路,学海无涯苦作舟。


资料图

虽然外界对刘汉清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这种为了自己梦想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也希望刘汉清早日克服难关,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完-

编辑丨书书

参考资料

文摘报:《痴迷数论的“孩子”》

新华每日电讯:《“数学痴汉”刘汉清:少年天才30多年前名校肄业,回村钻研数论,如今靠低保度日》

本文标签: 数学  陈景润  哥德巴赫猜想  低保  刘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