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12-17 12:11:50作者:智慧百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12月15日到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部署要求,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3%,距离年初全年“5.5%左右”的目标尚有差距。前11个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距离年初“控制在5.5%以内”也稍有差距。展望2023年,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由于今年基数较低,以及宏观政策加力支持等作用下,2023年经济有望实现较好恢复。
顺利渡过疫情流行期,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会议指出,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展望2023年,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奥密克戎较强的传播力,国内新冠感染人群数量在增加。近期,从部分重点城市来看,感染数量的增加,让很多人处于居家状态,部分企业实际到岗率并不高,部分居民减少外出,对餐饮、出行、电影院等服务业影响仍大。当然,随着部分重点城市进入感染高峰,医疗救治、药品供应、发热门诊、疫苗接种、民生物资保障、缓解运力紧张等工作在有序开展,前期积累的经验有望推广至其他地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3年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实际上接近6%也是有可能的。这一波疫情扩散比较快,但感染者7天到10天基本能康复,因此这波疫情在2023年一季度扩散势头就可能减弱,疫情防控方式调整后对人流物流影响较小,二季度经济有望明显提速。当然,病毒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异种类并带来第二波疫情,仍然存在变数。但是,目前病毒变异方向是毒性减弱,整体来看经济不至于受到以前那么大的影响。如果明年经济能实现较快增长,消费和服务业能较好地恢复,大学生就业也能受益并顺势得到缓解。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新冠感染者的数量可能还会增加,但由于新的奥密克戎变种致病力大幅下降、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力将逐渐下降,明年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或以上的增长。明年宏观政策应协调配合,着重扩大内需。财政政策应提高明年的财政赤字率,扩大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采取更多支持消费的措施。货币政策应加强结构性工具的使用,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促进信贷社融扩张。政策性银行继续发挥重要补充作用,支持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社科院2023年《经济蓝皮书》建议,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1%左右,呈明显复苏态势,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建议2023年GDP增速设定在5%以上,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力争实现更高增速。建议2023年将赤字率设定为3%左右,适度放宽专项债的适用范围,保持实体经济信贷总量平稳增长,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促转型、补短板。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
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
当前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2023年推动经济平稳增长需要扩内需。我国有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万美元,居民消费优化趋势明显,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全面促进消费潜力巨大。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的升级,我国人均资本保有量与发达国家差距仍大,我国投资潜力也相当可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表示,从数据上看,今年居民储蓄增加不少,显示出因为疫情防控措施导致消费场景受限,部分消费难以展开。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需要确保人民群众正常出行,也需要确保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正常经营,这样才能确保诸多接触型消费能得到恢复,也让小微企业切实发挥出稳就业、促生产和促消费等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新开工项目比较多,明年的投资资金需求不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支持投资的重要工具。随着疫情防控的优化,消费有望实现较好恢复,但是参考国外经验,消费信心恢复需要一定时间,政策要有一定预判和准备。比如可以提前发行专项债,推动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
12月14日,中央对外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12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这些规划和方案都为后续扩投资、促消费等指明了道路。
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未来要围绕进一步提升传统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拓展农村消费、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大力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同时,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顶层设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强化收入分配领域政策统筹协调,通过促进居民增收来推动消费增长。
会议指出,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蔡昉表示,今年联合国最新预测显示,2022年中国的人口将达峰。也就是说从明年开始,中国将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叫人口负增长时代。201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到目前为止,我国属于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的缓慢期,给了我们一个缓冲来做准备。但是,当总人口达到峰值之后,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速度会加快,这对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回报率、生产率等的影响将来可能会加倍呈现出来。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出发点不是着眼于让老年人晚一点领取养老金,而是让老年人尽可能延长生产性时间,更好地实现就业和创业,从潜在增长能力上提供保障,同时提高也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
张永军表示,明年开始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一方面能缓解养老金支出的压力,另一方面开发老龄人口资源国际上也有不少经验,比如一些60岁以上的资深专家仍能创造较高的社会价值,可以让这部分人力资源继续发光发热。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会议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会议指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需要抓好两个关键少数,一个是企业家,一个是地方的主要负责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台发动机。当前,存在企业家预期弱、信心差,地方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等现象,要让这两台发动机不熄火,还能转得快一些,应该有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政策措施。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些年有些国家想要去中国化,想要与中国脱钩,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是要把一些外资大企业吸引过来,建立更好的挂钩机制,增进国际合作。今年来,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速依然很高,因为中国未来经济成长空间大,外资看得一清二楚。当前中国的制造业对外资吸引力很大,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会议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明明表示,明年推动房地产市场软着陆的同时,也要关注房地产风险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染,受房地产市场收缩影响,土地出让金下降明显,对地方财政收入造成一定冲击。地方政府债务、城投债违约等次生风险,是2023年要应对的重要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