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11-14 20:06:33作者:智慧百科
新智元报道
编辑:David Cris
【新智元导读】全球科技大厂裁员潮之下,AI/ML工程师们也在瑟瑟发抖。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真的要走下坡路了吗?
你敢相信吗?
曾经就业「钱」景最光明的机器学习市场,如今也很可能「卷」起来了。
这两天,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陈怡然教授的一条微博,获得了数十万网友的关注。
他以一名前两天刚被Meta裁员的博士生举例,直言AI/深度学习工程师的求职黄金时代大势已去。
他还在下方贴出了一张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的名言「动荡时期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这是按照过去的逻辑行事」,暗示ML市场中的人才「亟需求变」。
陈教授所言绝非危言耸听。
根据裁员数据网站layoffs.fyi的统计:整个2022年,全美已有涉及788家科技公司的120,699名员工被「毕业」。
而近期扎克伯格断腕怒砍显示器、智能手表业务,亚马逊也缩减了人工智能助手Alexa等相关业务的开支,不少与AI/机器学习相关的工作岗位也因此受到了波及。
随着曾经被视为就业市场香饽饽的毕业生,也不得不面临「求职难」的窘境,那些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工程师们——或许也该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
机器学习不行了?国内外网友怎么说
在陈教授的微博下,不少网友畅所欲言。有客观分析,有对行业的忧虑,也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一位网友表示,自己也是「人在大厂,刚被裁员」,还请陈教授帮忙介绍新工作。可见Meta这波史诗级裁员,受波及的人真不在少数。
另一位网友表示「这集我看过」。他说自己当年是学通信工程的,是全校分数最高的专业,但等毕业时这个专业就已经凉了。
一位陈怡然教授的「五级铁粉」分析到:AI工程师愈发人满为患,是因为AI已经不能带来更多的business win了。
也有人含蓄地对陈教授微博中的案例表示了怀疑,认为该故事没有说服力。理由很简单:能进Meta工作的人,能力绝不至于沦落到找不到工作。
最后,面对网友们对最佳职业选择的询问,陈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终极建议——考公。
果然体制内才是最「香」的,这点就连在国外就职的选手也很难不认可。
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机器学习不行了」这件事,我们还是应该了解一下国外网友的看法。
在Reddit上,有网友就提出疑问,为什么现在一方面有不少AI初创公司宣布融到了钱,一方面科技公司的裁员潮愈演愈烈,AI方向的就业市场形势到底如何?开放职位的数量真的比之前大大减少了吗?
不少业内人士也是给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有人表示,影响是肯定受影响的,周围有朋友读博时都在一家公司实习过好几期了,还在担心能不能转正。
肯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认识一些人,他们在博士期间在同一家公司做了多次实习,他们担心毕业时可能不会收到全职工作的邀请。我不确定他们的担心是否有根据,但这就是他们目前的前景。
还有人称,现在裁员多是正常的,很多机器学习的工作并不是必须的。我们公司还在招聘,但面试的大多数人都是最近从某个地方被解雇的,所以这块市场肯定受到了影响。
有人回复表示赞同:
确实,当市场不景气时,对于公司而言,抓住营收才是最关键的。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一般不会增加营收,像网络安全或甚至管理方面的事情也是如此(只需要这么多经理,多招经理也不会来钱)。
还有人表示,结合个人经历来看,这块市场见顶应该是在今年年初,他自己所在的AI公司已经准备接下来2-3年过苦日子了。
我在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工作,我们在3月进行了裁员,并冻结了招聘。董事会告诉领导层要调整烧钱的速度,先维持个2-3年。 原来的计划是明年成功融到钱。所以,确实,市场在今年年初见了顶,大多数公司都在为未来至少2年的市场下滑进行调整。
不过下面有人回复,这会不会是你们公司的特例,还是说大部分AI初创公司都这样了?
还有人表示,像MAANG这种体量的巨头企业,和一般的科技或AI/ML企业所处的不是一个层面,不要看巨头裁员了就觉得自己也「危」了。
现在还是有很多公司对ML人才有需求,这不会因为MAANG为摆脱臃肿而大裁员而改变。也就是说,工作可能至少会变得「更有竞争性」,因为被解雇的人将会重新找工作。 你这个「更有竞争性」属于是轻描淡写了。就业市场上的工人供应增加了,且越来越多的人降低了对薪资的期望。招聘的公司会有很多选择,他们很可能会选择雇佣要价低的那些候选者。
有人 更是提出了4点理由,表示现在AI行业虽然见顶,但比起别的行业,仍然是值得创业的,只是赚快钱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
他的理由是:
1. AI工具可以让昂贵的人类员工被更便宜的算法所取代。
2. 第三方创业公司可以比微软和谷歌更低的价格出售AI工具包。
3. 如果你不指望创业公司在3-5年内赚到钱,那么市场如何其实并不重要。
4. 其他行业现在更不行。靠兼职吃饭的烧钱太厉害。终端用户在高通胀时期不愿再使用「方便大于一切」的初创企业的产品了,更不要说加密货币的烂摊子了。
实际上,健康医疗和ML仍是唯二投资仍有意义的创业领域。
不过现在去大厂搞ML,可能不是一个太好的时机。
观点:行业尚未饱和,只是低端人才太多
在上文的讨论中,对于机器学习,争论不休的网友们呈现出「前途无量」和「穷途末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小编也特意搜集了一些国内外数据,供大家参考。
全球市场调查机构财富商业洞察力(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数据显示:
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的总体规模为3,283.4亿美元,且预计将从2022年的3,874.5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的13,943亿美元,年复合年增长率达20.1%。
另外与2019年相比,2020年全球市场暴增150%——与新冠疫情流行前相比,AI技术在所有地区的需求均高于预期。
总部位于美国的咨询公司大观研究(Grand View Research)发布的报告认为:科技巨头的持续研究和创新,正在推动AI技术与各个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例如汽车、医疗保健、零售、金融和制造业等。
2020年11月,英特尔公司收购了以色列公司Cnvrg.io.,该公司开发和运营的平台可供数据科学家构建和运行机器学习模型,从而推动AI业务。这说明AI已经将技术带到了组织中心,并有望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要素。
他们还预计,到2030年,医疗保健将成为机器学习的主要应用领域。目前AI技术已经在机器人辅助手术、减少剂量错误、虚拟护理助理、临床试验参与者标识符、医院工作流程管理、初步诊断和自动图像诊断等过程均有所涉及。
具体到我国,中国产业研究院曾预测,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2729亿元,人工智能产业的人才缺口总量在500万人。
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与各个产业深度结合的爆发期,与各个行业的渗透度都在增加,却具有很大的人才缺口。
小编认为,对于「ML市场趋向饱和」的争论,某位知乎的言论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他的大致意识是机器学习市场人才激增,是只会调用机器学习包做一些简单例子的应用型人才饱和了。以下三类人才,依旧会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1. 能灵活解决问题的人;
2. 能专精一个领域的人;
3. 能够把学术模型转化成工业模型的人。
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资料:
https://weibo.com/2199733231/MewJxE9EZ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003912/answer/261459354
https://www.fortunebusinessinsights.com/industry-reports/artificial-intelligence-market-100114
https://www.grandviewresearch.com/industry-analysis/artificial-intelligence-ai-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