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老板的刀锋

更新时间:2023-02-07 18:48:05作者:智慧百科

地产老板的刀锋

文/乐居财经 许淑敏

干了十几年营销,费扬(化名)终于在去年爬上了某房企二线城市营销总的位置。

但还没来得及高兴,今年一开年,公司便宣布组织架构调整,其所在的城市公司被合并,营销、设计、人力等职能部门撤销,营销总的位置没了。

费扬不服,直接走人。随之而来,底下一波他的手上也纷纷被裁,部门基本被“血洗”。

这是组织架构调整之下,众多地产人经历的常态,不可避免,也无可奈何。

以往,地产商组织变革大多是以总部放权、区域裂变为主,不断扩大盘子,岗位也不断增加,但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组织变革调整为总部集权、区域合并,聚焦、精简成为关键词,不停裁撤冗员。

可见,地产行业的“战时氛围”仍在持续,房企依然需要“背水一战”。

组织架构适时调整,从横向到纵向,多方面提升管理效益。横向从区域公司、城市公司下手,裂变或者合并,纵向从集团总部着手,裁撤职能部门或者新设立职能。

开年以来,房企沿着这两条路各自选择变革方向,像万科选择流动区域“一把手”,而旭辉、绿城、招商蛇口等选择合并部分区域公司,融创则在总部设立新部门。

面对不确定的外部市场,以内部调整实现“降本增效”已是必要动作。

收缩下沉

聚焦区域、下沉一线,是此轮房企组织架构调整的重心所在。

面对楼市低迷的现状,一线销售难言乐观,房企现金流周转不畅。外部市场无法轻易扭转,只能向内动刀,将组织架构调整提上日程。

他们或以人员流动提振业绩,增加现金流入,或以合并区域公司、城市公司,减少职能岗位,裁撤冗员,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万科正打算以区域“一把手”的流动,来提升区域的运转水平、业绩水平。1月底,万科发布的最新人事任命显示,共有八个区域一把手级别的领导,被任命或调换,涉及北京、沈阳、佛山、厦门、惠州、东莞等城市公司,以及南方区域产城事业部等。

除了万科北京公司、沈阳公司以外,其余均为万科南方区域的调动,东莞、佛山、厦门等多个城市公司“一把手”被调换。

没有太多升职或降职的说法,更多是匹配城市公司的发展。近几年,万科内部城市总的换防已成常态,董事会主席郁亮在推动“大江大海”计划时,曾提到,在组织重建过程中必须把“事”放在“人”前面,因事设岗、因岗配人、事人匹配。

万科南方区域的业绩亟需突破。去年上半年,万科南方区域销售额仅475.3亿元,位列各区域第三位。但此前,万科南方区域曾在内部创收成绩位居首位。

在郁亮看来,要强绩效:“只能以输赢论英雄,只能从打赢仗的队伍里面选拔干部”。

万科的危机感向来很强,其关于区域的调整早于2021年便已经开始,如今更多致力于区域业绩的提升。

另一边,旭辉、绿城、招商蛇口、新希望、保利等房企仍在不断调整区域公司架构,主要是把城市量级较小、销售贡献不大、货值储备不多的区域进行整合,设立区域公司共同管理,提高运转效率。

旭辉年前已经把上海区域集团与皖赣区域合并上海区域集团,广州区域、深圳区域合并为华南区域集团,华西区域、西南区域合并为西南区域集团,并伴随着多名高管的变动。

最新消息透露,旭辉西北区域与华北区域合并,而华北区域总裁董毅已离职,原西北区域总经理周长亮将担任新的华北区域总经理。

一番整顿下来,旭辉仅剩7个区域集团,分别是上海区域集团、江苏区域集团、华南区域集团、西南区域集团、华中区域集团、华北区域集团以及东南区域集团。

旭辉正处于“自救”的关键阶段,对于营收不理想的区域做合并重组有其必要性,这样可以将资源重点倾向业绩突出区域,利于业绩提升。

新希望地产的调整,亦是如此。其将原来的15个城市公司合并为7大区域公司,同时被合并的城市公司降制为片区,不再设职能部门。

将组织架构变成总部-区域-片区的三级架构,但实际原来的城市公司已经不再设置职能部门,相当于减少了大半职能部门的支出,包括设计、企管、行政、人力等后台部门大规模裁撤冗员,实现降本增效。

而类似招商蛇口、绿城、保利发展等国央企背景的房企,同样需要以区域整合来达到资源协调、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不同的是,这些房企进行组织变革,更多是未雨绸缪,应对不确定的大环境。


组织扁平化

扁平化管理,是近几年房企共同追求的管理架构。

在集团层面的组织架构调整当中,大多也是以该种模式为调整原则,解决层次重叠、冗员多、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等弊端。尤其是在房企业务缩减的背景下,局部精简平台能够提高效益。

进行区域调整之前,旭辉首先调整了集团总部层面的架构。去年11月,旭辉便撤销投资拓展中心、产品中心、人力发展中心、企业管理中心等多个中心,并把总裁办公室和战略经营部则合并为总裁办公室。此外,成立综合管理中心,下辖人力资源部、学习发展部、行政部、总裁办公室以及数字科技部。

亦即,总部多个“中心级”组织机构回归“部门级”,目前仅留存营销中心、运营中心、财务资本中心与综合管理中心四大中心。

可以看到,被降级的部门主要集中在投拓、产品、人力等领域,这些部分也是近两年房企裁员的“重灾区”。行业发展逻辑改变,更多的资源要集中到一线销售、房子交付上,其余关于拓展规模、扩大企业影响力的部门显得不太重要。

减少资源倾斜,裁减人员,节省运营成本。

旭辉董事局主席林中去年就强调过,“在市场需求端回暖、销售恢复正常之前,我们都必须过难日子、紧日子,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保交付、保品质’的民生工程上。”

同样陷入债务危机的融创则另辟蹊径,选择新设“中心”。

去年12月,融创总部方面启动组织架构调整,新成立地产经营运营中心,负责地产业务的全流程管理工作;新成立资本与融资中心,负责集团资本管理、融资管理及资产相关股权管理工作;新成立成立资产运营管理中心,负责相关运营管理工作。

虽然看起来是增加了管理层级、汇报步骤,但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梳理工作流程,并显示工作重点所在。

明显看到,融创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在于融资与资产运营。这与其目前所处的境况相关,尽管160亿境内债务已经成功展期,但肩上仍有负债压力。

不管是否精简部门、采取扁平化管理,殊途同归,融创最终目的也是优化内部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

据透露,此次集团层面调整完后,融创部分区域将迎来新一波调整,主要是区域人员下沉至项目,一线业务员进一步精简。

因时而变

翻回郁亮在2022年万科集团年会上的讲话,对于进入“黑铁时代”的组织调整,他提到四个点:投拓、产品团队一盘棋建设,组织适配业务的此消彼长,建立福利、补贴等新锚点,流程再造。

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面对地产下行的现实,万科很早就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早于2021年中,万科以区域调整与人事调整双管齐下,实现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调整。

常言道,“环境决定战略,战略决定组织”。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楼市不振、房企陷入债务危机等负面消息迎面而来,整体大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而房企的战略,早已从追高规模调整为以利润为导向,内部“提质增效”。

2021年确实是个分水岭。以往房企组织变革大多是以总部放权、区域裂变为主,不断扩大盘子,但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组织变革调整为总部集权、区域合并,聚焦、精简成为关键词。

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仅2021年,便有万科、碧桂园、龙湖、华润置地、新城控股、世茂、旭辉、雅居乐、阳光城等超30家房企进行组织变革,多以裁撤、合并区域为主。像是世茂将此前的9个区域公司调整为7个,新城控股把住宅开发事业部的14区和商业开发事业部的4区,被最终合并为10大区。

甚至有评论称,“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房企组织大变革,是房改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

这是由当时的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彼时,地产急转直下,房企陆续暴雷、融资政策收紧,行业风险增加,楼市开始回落。

房企忙着筹钱还债,无法抽出多余的资金。过大、过冗杂的房企架构,已经不再适用,裁撤职能部门、撤销区域公司势在必行。

因此,开始频繁组织调整,从横向到纵向,多方面提升管理效益。于是,市场上大规模的裁员、人事变动等消息频出。

而过去一年多,情况并未有太大改善。房企集团总部架构调整、区域合并等动作仍不间断,期间伴随着人事震荡。

地产行业的“战时氛围”仍在持续,房企依然需要“背水一战”。

地产商面临的业绩压力仍然不小。从最近37家A股房企披露的2022年业绩来看,它们整体预亏高达1600亿元,有房企巨亏250亿元。

与此同时,新年楼市持续低迷。年前监管层释放了多重利好政策,以“三支箭”支持房企融资,并放松多个城市的限购限贷政策,但收效甚微。

克而瑞数据披露,1月份,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3542.9亿元,单月业绩规模同比降低32.5%,环比降低48.6%。

“内忧外患”夹击,房企能做的、立马生效的举措,大概就是组织架构调整。

本文标签: 万科  郁亮  世茂  刀锋  房地产  地产商  旭辉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