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隐居杭州山脚:400㎡零污染,城市病都没了!

更新时间:2022-12-02 06:04:33作者:智慧百科

夫妻隐居杭州山脚:400㎡零污染,城市病都没了!


赵一豪,建筑师、古建营造专家,

他的自宅位于杭州五云山下,

400平,两层半,

目前与太太和一只柴犬住在这里。




他花了3年时间,

以“古人的智慧”造房,

榫卯、夯土墙为脉络,

天圆地方、一窗一景为血肉。

最与众不同的是,

这栋房子在改建过程中

没有产生任何建筑垃圾——

他利用两台搅拌机,

将所有建筑废料混合后,

重新变为房屋的一部分。

搬来之后,

夫妻俩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病”,

审美之外,

这栋房子或许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他们的家,是克制、谦虚的,

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语言,

中国人当下的居住空间,

应该围绕身心健康来设计:

房子会呼吸,才是居住的根本。

自述:赵一豪

编辑:谭伊白



之前我们住在市中心,我太太一直有鼻炎,我也因为在设计行业30年忙忙碌碌,养成了不少的城市病。我们就想着住出来,离开市区又不离城,能过上一种半隐生活。

我和太太都是建筑师,其实最难做的就是自己的家,我们希望完全围绕向往的生活状态来打造,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改造这个房子。


它背靠五云山,前面是钱塘江,带有一个小院子。

我是浙江东阳人,土生土长在建筑之乡,自唐宋以来东阳帮赴京营建都城,故宫三大殿都是东阳人监制的,我的血液里也流淌着这种工匠精神。

所以无论是审美还是技法,我都希望以“古人的智慧”来造房——


贯穿三楼的中庭

“和合为家”

中国传统建筑都是以“和合”为理念,以前是宗族制,大家围聚在一起,而我们家作为一个独立空间,也要以“和”为核心。

房子最重点的结构就是一个中空的合院,打通一层到三层。以这个中庭为核心,两边是房间。这就像一个中央枢纽,贯通左右和上下,我太太在一楼做饭,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喊一声“下来吃饭啦”,我们就围聚起来,一个家的概念就融在一起了。



三楼书房,玻璃为顶

这个建筑的纵深比较长,中庭还能解决采光和上下空气流通的问题。上面的房顶北边都是玻璃顶,铺着金属卷帘,无论是下雪天、下雨天,或是晴空万里的时候,坐在餐桌下边,看看上面都是一幅美景。



入户玄关处

一进门有一个月洞窗。中国的建筑讲究天圆地方,所以从这个窗里看进去,背后的一幅画是方的,倒过来从里往外看,外面的入户大门也是方的,都是圆中带方。



茶室(上)、书房(下),位于玄关两侧

我对于空间布局,也在传统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利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客人来家里,我们经常会喝喝茶,而我作为设计师书房的使用频率最高,所以我把这两个空间放在朝南的位置,最靠近门口。沙发区相对用得比较少,就放在里边一点。

一楼是公共区域,二楼则是围绕中庭有四个房间,三楼是一个开放式的书房。


所有的空间都是开放的,无论是前厅、客厅、茶室,包括餐厅都是全开放的,然后用虚隔断来区隔,视觉上有一个空间的转换。

现在市场上在做的大别墅也好、大平层也好,都是封闭空间的叠加。每一层人跟人之间隔绝开的时候,它就丧失了很重要的围合的概念。一家人住在一起,以和为贵,才会和气生财、家族兴旺。


“丈室和气窗”

现在的人都追求大面积,住别墅的人恨不得地下室挖个几千方,但我们觉得还是要节制。

古人都说“丈室”,特别是卧室,更不需要大的。所以我们家的几间卧室都很小,要接着地气,因为人其实是跟着太阳走的,到了晚上体温会下降,应该需要一个小的空间来采暖。书房、茶室这些就可以反而大一些。

现代建筑大多的门窗体系,都是密闭的,但我觉得一个好的建筑是可以呼吸的。



门上的气窗

我们看古人造房的架构,里边的空气永远是跟外边对流的,门窗上面有一扇是通风的,所以我们的家里,也在每间卧室上开了气窗,一家人住在一起,还是可以增加隐私性,同时空气流通。

为什么城市里的人睡十几个小时睡不醒?就是因为建筑密闭,你在呼吸自己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所以醒来都是昏昏沉沉的。但是住在我这个建筑里边,你可能睡6个小时,醒来之后精气神就够了。



“就地取材”

我做建筑行业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建造的过程中产生了太多的垃圾。

传统的古法是就地取材,做的都是可持续的建筑。我想把这些技法运用到我们的房子里,我想,等若干年之后,我的建筑也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将废料建成夯土墙

于是在改建的时候,我把所有拆下来的砖块、瓦片,都通过两台粉碎机搅碎了,然后和建筑下边原本的黄泥一起,拉到乡下做了一年多的实验,最后将它们还原成夯土墙,重新作为建筑的一部分被利用起来,没有产生任何的建筑垃圾。夯土墙45公分厚,它还起到采暖、保温隔热的作用,比砖墙节能一倍。

杭州多雨、潮湿又闷热,所以房子下面我做了架空层,用二三十公分的竹炭,然后再铺一层白石灰,再铺黄泥,再铺碎石骨料,这样湿气也没了,虫子也不会进来了,整个房子冬暖夏凉。


外围的走廊、屋顶全部是用榫卯结构来做的,不需要钉子,采用的是非洲柚木、榉木。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智慧,而作为建筑师,我觉得如果能实践一些古人的道理,就能共同给后人留下一个绿色的地球。



我父亲是一个油漆师傅,爷爷是当地的画家,从小受他们的影响比较大。

我在东阳学木雕手艺的时候,完全是师徒制,在学校学三年,车间做三年,然后再到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研究木雕好几年,最后我转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现代设计。

作为匠人来说,我是根正苗红的,但建筑师来说其实是半路出家的,很多事情也都是自己摸索。

我的作品不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可能就是山西大同凤临阁了。


山西大同凤临阁,赵一豪中国古建筑设计作品

它迄今已经有500年的历史,明朝正德皇帝“游龙戏凤”的故事就出自这个楼,一直以来是历代名人雅士云集、美食家乐聚的地方,而我在2001年受到业主齐永贵先生委托来对它进行改建。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最终,7年时间设计,10年时间建造,可以说我青年到中年的时光都给了它。


做这个项目的过程其实很痛苦的,一开始我想按照现代中式建筑来设计,但是业主觉得不是很理想,他说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智慧,这么多精美的古建筑,我们这一代人如果不能超越他们,至少能不能把它继承下来?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就提出了两个条件。

我说,一,不限制设计时间,二,不限制工程造价,因为我当时也还是个学徒,我得消化学习整个过程。木雕、砖雕、石雕、刺绣、彩绘、琉璃,在每一个领域,每一种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我都得钻进去。我把原来的建筑拆了三遍,拆了改,改了再拆,花了将近10年时间才把它弄通。


木雕工艺制作过程。

上排依次是:设计-取料-毛坯-修光-打磨-油漆

下排为成品,以此是:浅浮雕、深浮雕、透雕、根雕、圆雕

凤临阁复建过程中很多工艺都没了,我就去把同学沈巩强找出来,他原来一直在做欧美的雕塑,我说你来钻研一下砖雕,在当地找了个窑厂,做实验烧琉璃、烧砖雕,然后才刻制。遇到其他我不懂的工艺,就去找老专家,三顾茅庐把他们请来,就是这么一步步做出来的。



义乌双林寺,赵一豪中国古建筑设计作品

我近期的一件作品,是义乌的双林寺,也做了三年了。

像日本的很多设计大师,比如隈研吾、矶崎新等,他们吸取的营养是从日本传统文化根基里边,提炼了很多设计语言,然后再做时尚化的应用,符合当下人的生活美学、生活方式。

当下的寺庙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能让年轻人也愿意去寺庙,是最大的挑战。我希望每一个窗口看出来,都能是一幅画面。我想做成中国最美的寺庙,在每一个窗前打坐,都能有“顿悟”的机会。


寺庙里边的禅室、茶寮、僧寮,都不需要太优越的条件,当代设计会用一些现代的材料,比如说水磨石、格子的屏风、吊顶的语言来做,但我希望把它简化掉,从古建里提炼出造型和线条,再加上一些光影处理手法,空间就能富有美感。



在我看来,现在中国文盲不多,但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上,美盲可能有99%。

曾经有个山西煤老板邀请我去北京做他一个大别墅的设计,我进去之后就懵了,前厅就有七八百方,家里住了三四口人,保姆五六个,冬天进去之后大家都还裹着个大棉衣,因为建筑体量太大了,完全不集气,是不适合居住的。



但当下我认为,居住空间要围绕你自己的身心健康来设计,每个角落是通的,建筑才有灵魂。住着会很少生病,这些才是居住的根本。

半隐生活开始之后,我的生活方式完全被改变,我其实整个人的身心健康就上来了。以前我经常在外奔波,也常在外面住,但有了这么一个美好的家之后,可能我凌晨一点都赶回来住,回来才觉得踏实。

我现在早上五六点就起来了,会收拾一下花园,拔拔草,后背一出汗,一天的气脉就通了。我在专注拔草的同时,会有许多“顿悟”和设计灵感。



现在女儿出去读书了,我和太太两个人,既在一起生活也在一起工作,我们会尽可能让生活充实一点。

吃完早饭后,会一起去后面的茶园遛遛我们一只叫咕噜的柴犬,然后回来开始工作。有时候,太太会在顶楼的书房里弹琴、写字,我就在旁边看书。

我做设计也快30多年了,我就觉得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其实都是在一种忘我的状态下才能做出好的作品。搬到这里之后我也少了很多社交,希望能真正潜下心再做出更好的作品。


一个建筑作品肯定会留下很多遗憾,当然这个房子也不是没有缺点。

比如我希望尽可能环保,所以门窗都是实木做的,虽然保证了它的透气性,可能就不够密封,在冬天也会有一些变形的问题。

但其实我的家就像一场实验一样,如果能让之后的人吸取一点经验,留下些什么,我就满足了。

本文标签: 书房  门窗  城市病  土墙  中庭  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