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时间:2022-08-19 11:27:04作者:未知
今天奇妙奇闻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同窗时间短,同学情意长。相较于毕业时分同学之间的难舍难分,同学会仿佛成 了一份救赎,一个恒久的期待。
其实,在古代也有同学会、同学情,同学之间的那种纯洁的感情更没丝毫的掺假和做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同学之间的情谊也变得庸俗了许多,变得复杂了许多,变得让人捉摸不透。而今,世人讲的最多的同学情就是金钱、地位、权势,除了这些同学之间好像也没有什么了。
那么,在古代,同学之间都是通过什么来表达感情的呢?他们之间的同学会又是什么样的呢?古代的同学会大概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在科举制度下催生的同学会,又叫“同年会”。
参加这类同学会的人,都是同年参与科举考试的考生,类似于现在同时上一年级的同学。因此,在古代这类同年会上的同学,都可以成为自己将来的人脉、社会关系的资源,开同年会也成为了一种维持同年关系的一种手段。
尤其是在明朝,乡试或廷试之后,参与科举的人,都喜欢开会庆祝,其中,第一次的同年会最为热闹。开同年会的时候,都会按照来参加的同年人的年龄编写一部小录,俗称“同年录”,以便之后联络感情。即使同年会上的人都是异姓朋友,大家为体现感情编纂小录也是必要的。
不过,同年录分了“乡试同年录”与“进士同年录”两种。这是依据空间和层次来划分的,因为,有同年乡试的,也有同年进士的。
一般来说,参加乡试同年的人,感情会比进士同年的人更加深厚,特别是那些考不上进士的举人。而那些有把握考上进士的举人,他们会为了能够跻身于更上层的圈子,则会主动放弃与周围举人的联系,进入到进士同年的圈子里进行交往。
因为,乡试和会试之间时隔半年,他们拥有足够的时间去打点好关系。进士圈也确实比举人圈更有价值,考中进士之后,就能够入仕为官,进士圈积攒下的人缘,也可以在官场中得以运用。而同年录中都有记录,同年的子弟也会格外受到照顾。
第二类、就是士大夫之间的文会。
随着社会的安定,在明朝中期,京城就出现了以士大夫为主举办的文会。文会的类型繁多,其中,包括解元文会、丽泽会等。解元文会一般是由各科乡试的解元举办,在文会上面以诗会友,堪称君子之交。在文会结束之后,会由专人将这次文会上的诗文编纂成册。
丽泽会有点像现在的文学社团,一般由国子监的在职人员组织,还会到各个地方讲学,互相勉励进修。他们文会的目的,主要是为考取进士做准备。到了明朝末年,江南依旧有这类文会的存在,如:复社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类、就是同乡、朋友之间的聚会,一般在官舍当中举行。
一些在京城做官的人,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就可以在京城购买房产,这样的官员住宅,当然,是同乡或者朋友最佳的聚会场所。比如:官至礼部侍郎的杨守陈,就曾在北京的官邸内举行聚会,因为,举行聚会的巷子地势高,又敞亮,就被命名为:高坡巷。
到了天顺二年,杨守陈又回到了北京,选择了一处人比较少的地方置办房室。四年以后,他又购置了旁边的房屋,做成了一个后花园。到了成化十一年,杨守陈建成了风咏亭。在这三十年中,高坡巷内因为风气好,中进士的人是特别多,所以,又被称作:联芳巷。
第四类、就是为同乡官员或者乡绅服务的会馆,在这里落榻的人都是同籍人。
这类会馆建设的最初目的,就是为在京城的官员聚会所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永乐年间的芜湖会馆。到了明朝中期之后,北京的会馆就越来越多,因为,当时的政府并没有为入京做官的官员提供居住的房舍,所以,这些人只能在京城购买房舍居住。
除此之外,在明朝入京为官的人,大多不能带上家眷,所以,也方便在家里举行聚会。这些官员购置的房舍,就有了临时会馆的作用,在他们退休的时候,会馆就会交给在朝为官的同乡使用和打理。
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京城三年举行一次会试,春闱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举人都会汇聚在这里,当然,也需要居住地,而会馆就是他们优先选择的地方。特别是囊中羞涩的举人,不得不依附会馆而居。因为是同乡,会馆主人也愿意提供便利,说不定,这一批举人当中,还会有一位会成为自己的同僚。
平时,同乡的单身官员也会在会馆聚集,闲谈会友。
第五类、就是官场上相同地域朋友的同年会。
京城的官员来自于全国各地,在他乡要是能够见到一个同乡,自然是倍感慰藉。起初,这些同年会都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传播一些正能量,体现朋友道义。到后来,就是为了笼络人脉,获取利益,甚至,出现了南人和北人之争,最后,演变成为了“党羽之争”。
明朝末年,朝堂之上的朋党之争尤为严重,出现了:浙党、楚党、齐党、宣党、昆党之类。这些按照地域来划分的朋党,暗中结党营私,不仅祸乱国政,也殃及了许多无辜的老百姓。幸好,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之下,这样的党争只是短期现象。
回首往昔,同学之间的那种真挚情谊,已不复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利益的充斥,阔别已久的同学会,同学之间的难舍难分的情形,现今,已经变得物是人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