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时间:2022-08-23 10:33:38作者:未知
“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这种说法,古已有之,并且有相关的史料记载,若论这种说法正确与否,首先要搞清楚嘉福寺是怎样变成潭柘寺的。
潭柘寺名称由来有种种传说,一个民间传说是,当年祖师华严和尚在扩建嘉福寺时,每天都要来到潭柘山上端坐,不吃不喝,打坐念经。当地有位财主见这位老僧暴晒在烈日之下,就问他在干什么?华严回答说:“求施舍一块土地,建造寺院。”财主问:“您要多少土地?”大师答:“只要我身下的坐毯遮住的这么大土地就够了。”财主见老僧坐毯不过二尺见方,于是爽快地应允了。不料话音未落,只见老僧将坐毯抛向空中,坐毯越变越大,遮住了宝珠峰的南麓。财主见此情景,知道法师道法精深,可以给自己带来福气,也就心甘情愿地将土地奉送给老僧,华严和尚在嘉福寺的基础上开山建寺,寺院建成之后起名为“毯遮寺”,后来,就叫成了“潭柘寺”。
另一个传说是,当年华严和尚周游参禅时来到宝珠峰下,在一个名叫嘉福寺的小破庙里住下。嘉福寺庙宇虽然有些残破,可是周围风景宜人。庙前有一个大水潭,名叫青龙潭,这是一个海眼,从潭底能够直通东海。在潭里住着一条老龙,管理这一方土地上的行云布雨。华严和尚天天在嘉福寺里讲经布道,听众人山人海,青龙潭里的老龙也天天潜游到潭边,恭听华严和尚讲经。天长日久,老龙被华严和尚所讲的佛理所感化,很想面见华严,拜师称徒。这天,当华严和尚坐在青龙潭边向众人讲经时,老龙在潭里激起几个浪头,将听经的人吓跑,华严和尚却巍然不动。老龙见时机已到,现出原形,说明原委,叩头行礼。华严见老龙如此真诚,就讲明自己打算在青龙潭潭基上建一座大庙,请老龙“让让宅”,搬到别的地方去住,老龙听得是连连点头。就在当天夜里,天空突然风雨大作,青龙潭里巨浪滔天,电闪雷鸣,老龙腾上云天向北飞去。
天亮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昨天还是黑水千丈的青龙潭变成了一块平地,并从地上慢慢地拱出了一对巨大的琉璃鸱吻来。原来,这是老龙的一对龙子,为了保护师父和寺院的安全,老龙叫它们化作琉璃鸱吻,留下来保护寺庙。随后,华严和尚带领僧俗信徒大兴土木,在这块平地上建起了一座大雄宝殿,并将一对龙子安放在了殿顶大脊的两端,远近闻名的潭柘寺就这样建成了。为了纪念老龙的让地,又因为宝珠峰上长满了柘树,于是人们将嘉福寺改名为潭柘寺。
对于这些传说,更多的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人们对潭柘寺的喜爱而创作出来的。那从嘉福寺到潭柘寺之间经历了多少次的名称变化呢?
据现有的史料记载,潭柘寺始建时的寺名为嘉福寺,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寺院扩建后改名为龙泉寺,金代时曾改名为大万寿寺,明英宗天顺元年恢复旧名嘉福寺,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曾进行大规模重修,又改名岫云寺。清代是潭柘寺最为兴盛之时,已经具备今天所见规模,今日寺内建筑,大部分是明清两代遗物。
有趣的是,这座千年古寺,前后多次更名,历朝历代都没有将寺名正式命名为潭柘寺,但现在却偏偏叫做潭柘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据说是因为寺院后有龙潭、前有柘树而得名。按照这种说法,潭柘寺的柘树应该很多,但为什么现在所剩无几呢?据记载,原来山坡上有“柘树千章”,此树周身是宝,根茎能去风利湿,活血舒筋,能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柘皮能补肾凉血,药名叫“柘木白皮”;茎叶能治疖子,果实能清热、凉血、活络;柘木可做精美家具,还传说柘皮能治妇女不孕症。所以引起人们竞相挖掘,后来只剩庙前几株,最后也枯死了,但近年来当地政府又补植新苗,以满足游人之兴,潭柘寺名副其实的日子不远了。
至此,可以肯定潭柘寺是建于晋代,名称也基本考证清楚了,那么史书载“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民间则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辉煌的北京城,从西周初年至隋唐之前,在史书上被称之为蓟或蓟城,但也有称之为幽州的,那是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天下分为九州,北方区域统称为幽州,但这只不过是作为行政区划的地理概念出现。在战国时期,因为燕国控制着今天的北京一带,因此这一带也称为幽燕之地。北京城是在元朝大都城的基础上发展改建的。
元朝初年,世祖忽必烈听从大将巴图鲁和汉族学者、谋士刘秉忠的建议,以“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大漠”为由,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成大都城,这已经晚于晋代800余年了。在此之前,辽国曾在916年以幽州为南京,晚于晋代近500年,就是唐武则天时代也比晋代晚400多年。因此,民谚所说的潭柘寺与北京城的关系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