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时间:2022-09-14 20:22:31作者:智慧百科
读书,是为了汲取知识,丰富自身的精神营养。但很多人不会读书,找理由说自己记性不好,前头读后面就忘了。为此,不少古代哲人提出了不同的读书方法,今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借鉴。
三国名相诸葛亮,提出了“观其大略”读书法,读一本书,知道这本书的精华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字字句句都背下来,读死书;晋朝的陶渊明,与诸葛亮异曲同工,提出了“会意”读书法,“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实所谓的“会意”,就是通过读书悟出了人生道理,书与现实相通,书中找到了知音;
宋代大学问家苏东坡,把读书比喻为“八面受敌”,所以他读书,每读一遍,领会的精神皆不同,“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比如他读《汉书》,第一遍学习这本书中的“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这本书中的“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这本书的“人物和官制”,每读一遍,收获各有不同。
清代画家郑板桥,提出了“求精求当”读书法,什么求当呢?就是根据自己的水平、爱好和工作需要,读适合自己的书。让一个农民读科学家的书,肯定读不懂。那就是不当。找准适合自己水平、爱好和工作需要的类书,还要善于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择出精品读,这就是“求精”,不然那么多书,就会浪费大量的精力。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明代学者张溥则发明了“七焚”读书法,并把他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焚斋”。这是什么意思呢?张溥一边读书一边抄写,差不多了烧掉,然后再读再抄写,这样往返七、八次,书也就背熟、理解了。这样好是好,就是太浪费纸张了。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就不这样,他发明了“三读法”,即复读、抄读、游读。复读好理解,抄读和张溥一样,但不烧,至于游读,就是“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意思了,通过游学增加学问。而清朝的另一位“圣人”级的人物曾国藩,则垂青“读书不二”法,一本书不理解通透,决不读另一本书。这和宋朝朱熹的“循序渐进读书法”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