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时间:2022-09-19 15:22:32作者:智慧百科
与阿房宫齐名的另一大劳民工程,就是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风景秀丽的骊山和渭水之间。始皇几经挑选才定下这块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墓地。据史书记载,嬴政十三岁一即位,就开始在这里为自己营建地下宫殿。生前建陵墓并非始皇的首创,这种观念源自古人对灵魂不灭的信仰。帝王、权贵对死后的天国世界都怀有一种莫名的奢望,希望死后能继续享受人间的富贵。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渐渐形成了“视死如生”的厚葬观念。
到战国时,诸侯王生前为自己建造陵墓的做法已经十分盛行。如赵国的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现今发现的许多战国时代的陵墓也都是当时的权贵生前为自己建造的。但秦始皇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一继位就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的君王。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由丞相李斯负责。李斯本着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宫殿格局画出了秦始皇陵的规划图。动工后,大将章邯负责监工,由囚徒和征发来服徭役的百姓建造。
这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其规模之大、耗费之巨、动用民力之多、陪葬之丰富、耗时之长,在整个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空前的,也开创了历代统治者厚葬的先例。修造陵园的工程了整整持续了三十九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秦王登基到秦统一全国前,共二十六年时间,这是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由李斯等人确定陵园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所需材料及来源,确定陵园的基本格局。
第二阶段从秦完成统一到始皇三十五年,这一阶段历时九年,是陵园修筑的核心时期。在章邯等秦国官员的监督管理之下,七十多万囚徒夜以继日地劳动,大规模的施工由此开始,到始皇三十五年,陵园的主体工程基本建造完毕。
第三阶段从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这一阶段历时三年,是陵园工程的收尾阶段。但是,此时秦朝的统治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各地开始出现反秦的农民起义。始皇死后,为了加快陵园的修建工作,秦二世令修阿房宫的大批囚徒暂停作业,前去修筑始皇陵。即便耗时三年,即便调集了更多的人员,整个陵墓工程最后仍未能竣工。
就在陵墓处于最后的覆土阶段时,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了。起义军迅速壮大,不久之后,起义军的一部在周文的率领下向咸阳进军,很快就打到了距离始皇陵不远的临潼附近。
大军压境,咸阳告急,从未经历过战阵的秦二世一时不知所措,急忙召群臣商议。章邯对秦二世说:“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面对性命之忧,秦二世也顾不得给父亲修陵墓了,当即答应了章邯的请求。让人没想到的是,单邯就是带领着这群乌合之众,将周文的起义军打败,缓解了秦二世的燃眉之急。
由于此时的秦军主力还在长城一线和岭南地区,因此这批由囚徒组成的军队就暂时成了秦朝的主力军。此时,始皇陵工程彻底停工。总的来看,这项浩大的工程从开始规划到被迫中止,前后用时长达38年,这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甚至在我国建筑史上都是空前的,比埃及的胡夫金字塔的修建时间还要长八年。
经过长达三十八年的修筑,建起了一座规模空前的陵墓。据记载,停建后始皇陵上的封土高达115米,相当于三四十层楼的高度。即使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的封土堆仍高达76米。在陵园修筑时曾建有两重城垣,至今仍有遗址残留。据推算,其内城周长约4000米,外城周长约6000米,陵园总面积达到了50多万平方公里,可抵得上78个故宫的大小,可见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如果说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最大的地上陵墓,那秦始皇陵就是世界最大的地下陵墓。
封土之下是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司马迁曾在《史记》中作了这样的描述:“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始皇陵在修建时一直挖到泉水涌出,然后匠人们用铜加固,再将始皇的棺材放在上面。墓室中放置了从天下搜集来的奇珍异宝,墓内有高明的机关以防止陵墓被盗。墓室里装饰豪华,注满水银以象征江河湖海,镶夜明珠以象征日月星辰,还用鲸鱼油点燃墓室的灯火,以求始皇永远生活在光明之中。现在的考古探测证明,秦始皇陵的地宫部分完整地保存在封土之下,没有被盗掘过的痕迹。秦陵地宫面积约有18万平方米,深度约为30米,经探测其内部汞含量异常。这些情况说明,司马迁的记载很可能是真的。
著名的秦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陵东侧1.5公里处。1974年,当地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一个秦俑武士的头部。后来经过进一步的发掘,考古学家在附近又发现了几个俑坑并为之编号。在一号二号三号三个俑坑内,共发现了八千多个秦俑,四万多件青铜兵器。他们排成固定的军阵,这些陶俑或手执弓弩,或手持戈矛,或御车策马,组成步、弩、车、骑四个方阵,气势恢宏,威武壮观。
震惊世界的秦陵兵马俑就此问世。后来,考古学者又发现了两个铜车马坑,里面出土了两辆十分精美的铜车马,它们应当是始皇在另一个世界的座驾。以后该地又发现了许多陪葬坑,如大型石质铠甲坑、文官俑坑、马厩坑以及珍禽异兽坑等。
秦兵马俑及一系列陪葬坑的发掘,使众多的秦代文物得以重见天日。这些文物为研究秦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但是,这几个陪葬品坑只是秦陵的一小部分,秦陵整体的规模之大,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但是,这一宏大的工程是劳动人民用血汗修筑的。李白曾写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它一方面赞颂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辉煌业绩,另一方面也描述了营造骊山墓的工程之浩大。正是这近四十年无节制的大兴土木,才使得秦朝积累了过多的民怨,耗费了过多的财力、物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汉代贾山曾这样评价始皇:“昔者秦政力并万国,富有天下,破六国以为郡县,筑长城以为关塞。秦地之固,大小之势,轻重之权,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强,胡可胜计也!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
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秦皇帝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秦皇帝计其功德,度其后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
他所说的“穷困万民”,准确地说明了秦朝百姓的负担之重。但始皇仍不知足,“天下弗能供也”。最终,天下不堪其暴虐,群起而攻之,楚霸王的愤怒之火点燃了阿房宫,秦王朝就这样短命而亡。清代大文学家袁枚写道:“生则张良锥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居然一抔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如果始皇得知自己的陵墓被后人如此摧残,自己被后人如此评价,不知他会不会再发暴虐,率秦俑从地下冲杀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