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时间:2022-09-20 08:22:37作者:智慧百科
秦统一中国后,其中枢职官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汉承秦制,又继续发展为“三公九卿”制。
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禀承皇帝意旨处理国政。丞相一般设两人,以右丞相为上。以宦官充任丞相者为“中丞相”。对某些有威望的丞相朝廷还尊称为“相国”,如秦始皇时的吕不韦,汉高祖时的萧何都先后被称为“相国”。汉武帝之前,多以功臣为丞相(如萧何、曹参、王陵等)。武帝时开始起用一批儒生为丞相。
但武帝之后,丞相地位虽尊,权力却日渐缩小。武帝死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主持朝政,其权势就远在丞相之上。西汉末,丞相改称为大司徒,与太尉改称的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的大司空并称“三公”,同为宰相,其权力又一次下降。到了东汉初年,光武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合称“三司”。
但其时“三公”仅为挂名宰相,只是例行公事,并无实权。正如《后汉书·仲长统传》所说:“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所谓“台阁”,乃指“尚书台”而言。尚书台本是皇私府中负责收发文书的一个小机关,其长官曰尚书令。由宦者担任的则曰“中书令”,如司马迁受腐刑后便曾担任过中书令。
由于皇帝将实际的政务中心日渐转移到内廷,所以尚书台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并分曹办事,终至成为处理中央政府日·常政务的机关。有时皇帝还以某些地位较高的官员加上“领尚书事”、“录尚书事”等头衔以掌管尚书台的事务,这样,领尚书事、录尚书事、尚书令、中书令等便成了实际的宰相。
“三公”中的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如汉初以“诛诸吕”著称的周勃便担任过太尉。汉武帝时曾撤太尉而改置大司马,如霍光便曾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头衔主持朝政。但因大司马权力太大,而且已不限于武事,所以东汉初又取消大司马,仍改为太尉。
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而其实际的职掌则是皇帝的秘书长兼内外监察的最高长官。秦汉时都设有御史府,以御史大夫为长官,以御史中丞为其副。御史府中有御史若干人,在内廷掌管档案并督察百官者为“侍御史”,出外监察郡县的称“监御史”。武帝晚年还设有“司隶校尉”,专门负责监察京都及其周围地区的治安和官员。东汉时改称御史府为御史台,别称“宪台”,以御史中丞为长官(御史大夫已改为大司空),转属少府,从此御史台遂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而后世也便径称监察官员为“台官”了。
以上说的是“三公”。三公之外,秦汉还有九个重要的官员和官署,位在三公之下,统称“九卿”。九卿中的大部分官署原是宫廷事务机构,服务对象是皇家,但随着君主权力的增大,遂上升为中央政府的行政部门。这九卿是:
1.奉常:汉景帝更名太常。其职责主要是掌宗庙礼仪、占卜祭祀等。掌管文史星历的太史令,掌医疗的太医令,以及掌经学传授的博士等为其下属。
2.郎中令:汉武帝更名光禄勋。为皇帝的侍从武官长,平时守卫王宫,皇帝出行负责保卫工作。“飞将军”李广便曾担任过郎中令。其属下主要有掌议论的大夫及具有候补官性质的郎(多由官员子弟担任)和掌传达引见的谒者等。郎又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之分。武帝时还设过期门郎、羽林郎,为皇帝微行时的武装侍从。
3.卫尉:汉景帝曾改称中大夫令。主要掌管各宫门的守卫,及吏民奏章的上达和四方的贡献等。其属官有仆射、公车司马令等。汉代卫尉也能统率军队,其军称为“南军”。
4.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及全国的马政。
5.廷尉:汉景帝、汉哀帝曾更名大理。掌管刑罚及狱讼审理,为全国最高的司法官。
6.典客:汉景帝更名大行令,汉武帝更名大鸿胪。掌接待少数民族及藩国来朝事宜。
7.宗正:掌皇族宗室事务。由春秋时的宗族大夫发展而来,至清代则称宗人府。其属官有都司空,掌对犯罪宗人的处置。
8.治粟内史:汉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更名大司农。掌农业、租税及钱谷、盐铁,并掌国家的财政收支。其属官有都内等。
9.少府:是宫廷事务的总管。掌管皇家的钱财,并负责皇家所需物品的供应以及各种宫廷服务事宜。其属官庞杂,但有些很重要。如掌收发文书、起草诏令的尚书台,掌符节玉玺的符节台,掌监察的御史台,以及存放档案的兰台等,都先后归属过少府。后来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行政机构,少府职权也便缩小了。
除“九卿”外,比较重要的中央政府官员还有一些,如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汉武帝更名执金吾),主管宫室、宗庙、陵寝等土木工程的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将作大匠),掌宣达皇后意旨及宫中事务的将行(汉景帝更名大长秋),以及掌管归属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属国(汉武帝时并人大鸿胪)等。而“九卿”加上“执金吾”、“将作大匠”及“大长秋”,便是所谓的“十二卿”。
夏商的官职制度是怎么样的
周朝的官职有哪些
将相制是什么官职制度
三公九卿制是什么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意思
二府制是什么制度
辽金元的官职制度简介
大学士和内阁制是什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