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想法究竟来源于哪种文化?

更新时间:2022-03-22 12:38:33作者:佚名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想法究竟来源于哪种文化?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能看到的一句台词,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威,所以能够决定任何人的生死。实际上古人是把君和忠联系在了一起,君让臣死,如果臣不死便是不忠,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父要子亡,子不亡视为不孝。”我们也知道古人把“忠孝“二字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但不如这样一个极端很明显是不正确的,那这种想法究竟来源于哪种文化呢?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儒家的观点吗,儒家又是如何看待君臣关系呢?

“忠”与“孝”是儒家的两个重要概念,包含于我们常说的“八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中。对于这两个概念,我们自以为熟知,几乎不假思索地认为“忠”便是忠诚,即无条件的忠诚于君主;“孝”便是孝顺,即无条件的服从父母。

但熟知非真知。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蔽于流而不知源。后世小说家常说:“君叫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这两句话在市井中传播甚广,以至于有人认为这便是儒家的主张。其实并非如此,儒家恰恰是反对愚忠、愚孝的。我们无论是溯源于先秦还是后世儒学,都可证明这一点。

先秦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在政治上提出“德治”的主张。他认为臣子对于君主并不是一种人身依附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等的关系。他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臣子忠于君主才是必要的,因为这符合孔子“君君、臣臣”的原则。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以求见用于当道便是为了寻求明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是一味的愚忠于自己本国的君主。近年来出土的郭店楚简有一篇叫作《鲁穆公问子思》,鲁穆公问道:“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答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这便是说明一个臣子的本分不在于阿谀奉承,而是能够犯颜直谏,指出君主的错误和过失,只有如此,方是真正的忠臣。

到了孟子那里,则提出了“仁政”说,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个只有以民众利益为重的君主才具有统治的合法性,否则就应该推翻他,正如“汤放桀,武王伐纣”一样,这是吊民伐罪之举,具有天道之合理性。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后来的荀子也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即认为儒家的王道理想高于现实的政治,应该以王道理想为依据,而不是一味的逢迎君主。

以上便是儒家关于“忠”的主张,我们在儒家经典中也可以看出先秦时期还未出现绝对的尊君观念。

所谓的“忠”除了强调合乎道义的忠君外,最重要的还是强调对于朋友的“忠”。如《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此外,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悌不仅优先于忠信,而且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更是多于“忠信”,可见在孔子那里,“孝悌”的价值是高于“忠信”的。

儒学发展到汉代,在汉武帝时出现“独尊儒术,表彰六经”的状况,儒学获得了官方认可的正统地位。此时虽然已经由周代的封建制变为郡县制,但宗法制的传统还存在,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家国同构”。基于此,统治者意识到,用于处理家庭、宗族内部伦理关系的“孝”是可以被扩充到社会上的,这便是《礼记》所讲的“资于事父而事君则敬同”。因此,《孝经》在汉代极为重视,不仅将“举孝廉”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皇帝的谥号中还含有“孝”字,如汉孝文帝、汉孝武帝等,这便说明了统治者对于“孝”的重视。

《孝经·开宗明义》便说:“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将“孝”伦理政治化,将其视为国家实行政教的根本。又说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便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

在《孝经·事君章》也说道:“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这里的“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便是强调对国君正确有益的政令要积极的奉行,以使其德政能够顺利实行;但同时也强调对于国君的过错和失误要及时加以纠正和补救,以使其恶政暴行能够受到制止。

在《孝经》中最为精彩的便是《谏诤章》,曾子问道:“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则明确对之加以否定。孔子认为:“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什么是谏诤?刘向在《说苑·臣术》中说:“有能谏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由此我们可见一个真正的忠臣孝子不是一味的“顺”,有时该“逆”的时候还得“逆”。不要一味的无条件的愚忠愚孝,因为父母、君主总有糊涂的时候,如果不加以及时的阻止他们,就会让他们犯下更大的过错。如果是这样,便会毁坏他们的名节。可是后来的腐儒、小说家呢,严重的曲解了儒家的本意,提出“君叫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的极端言论。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唏嘘“经是好经,可惜让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但是,翻开历史,我们发现历史上虽然有很多愚忠愚孝的行为,但也不乏敢于犯谏直谏者。如唐代的魏征,明代的海瑞,他们敢于逆龙鳞,勇于指出皇帝的过失,不仅体现了一个臣子的赤胆忠心,也让人们明白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忠”。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更加明白无误的了解到儒家不仅反对愚忠愚孝,还提倡诤子和诤臣。

所谓的忠一方面是指君王的行为符合道义时,要积极的奉行;另一方面则是指君王的行为不合道义时,应该及时谏诤,以使其免于错误和过失。所谓的孝也是一方面指父母的行为合道义时,应该积极的顺承他们,反之则要做诤子,以及时匡正他们的过失,维护他们的声誉。

为您推荐

历史的朝代顺序 历史的朝代顺序是什么

1、最先的朝代是从夏开始,然后是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直到清朝结束。2、其中三国是分曹魏、蜀汉、东吴。南朝又分宋、齐、梁

2023-01-31 07:04

朱熹世人尊称什么 朱熹被尊称什么

1、朱熹被后世称为朱文公,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

2023-01-31 07:04

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1、周朝统治多少年有两个说法。第一种是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第二种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其原因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仍一直无法确认。2、周朝(前1046年—前25

2023-01-30 22:06

刘禹锡有什么之称 刘禹锡简单介绍

1、刘禹锡被称诗豪。2、出自唐·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的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2023-01-30 22:05

清朝多少年呢 清朝建立了多少年

1、二百七十六年。2、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3、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

2023-01-30 16:04

多肉遮阴妙招 多肉遮阴方法

1、正南朝向的阳台是最佳的养肉环境冬季全日照,夏季只有清晨和接近晚上的时候略有光照,对于皮实肥厚的品种来说(不忍看到肉肉晒伤的肉迷还是可以适当遮下东西方向的强光),则可不用遮阴,但一定要保持室内的通风。至于其他朝向的阳台

2023-01-30 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