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送医急救时家长必须了解的信息
2023-01-30
更新时间:2022-10-05 04:00:27作者:智慧百科
目录:
第一章:学会让心灵富足 拥抱着健康快乐
第二章:让音乐为心灵减压
第三章:远离压力保持健康心情 让你的心灵起飞
当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让我们的心灵负荷不了,长此以往,心理很容易受伤,因此我们必须给心灵减压,如何减压呢?其实保持心灵富足,这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法,下面小编教大家保持心灵富足的做法,快去看看学学吧。
学会让心灵富足 拥抱着健康快乐
心灵富足 揣着人生大快乐
生命最大的满足是心灵富足,人的任何追求都应该以追求心灵的富足为最终目标。在我们有了足够的食物、衣服和躲避风雨的住所之后,任何追求,如果没有心灵富足层次的意义,最终都将归于无聊和空虚。
物质太多的时候,会在选择中迷失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物质过剩的时候,我们变得十分腻烦和不知所措。酒喝得太多了会吐,饭吃得太多了会胀肚,肚子里油水太多了会胖,人不劳作会生出很多富贵病。
人类的很多疾病都源于物质生活过剩。当我看到一个肥胖的人牵着一条肥胖的狗从路边走过时,我不仅为人感到痛苦,也为狗感到痛苦。狗本来应该健康地奔跑在田野上,追逐野兔或白云,现在却被害得几乎连路都走不动。我想这条狗因过剩的物质而牺牲了,同时牺牲的还有它本来应该更加快乐健康的生活。
当物质太多的时候,我们便会在选择中迷失:女人们在满柜子的衣服前左挑右选,不知道穿哪件衣服合适;男人们在满桌的酒菜前左顾右盼,不知道想吃什么。
我们小时候就那么几部电影,却看得死去活来,成了童年最美好的回忆;现在的孩子们光碟满天飞,几乎每天一部新片,但长大后对童年却没有太多的记忆。我并不反对物质丰富,但总觉得应该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心灵也应变得十分富足。
心灵渴望思想,如同沙漠渴望水一样
即使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如果最终不能使心灵富足,也会让人感到无比空虚和失落。我们和朋友一起聊天时,常常会因为朋友的新看法而感到快乐,但当一帮人天天在一起讲着同样的故事,听着同样的打趣话时,我们会因为其枯燥无聊而不再参与其中。
心灵渴望思想,就像沙漠渴望水一样,是一种生命的追求。在单位上班时,我们可以采取两种工作的态度;一种态度是把工作当作生存的工具,只要每天熬过八小时,最后拿到工资就行;另一种态度是把工作当作快乐的源泉,在工作中学习新的东西,迎接挑战,为自己设计新的工作目标并完成目标,从而得到心灵的满足。如果我们以第一种态度工作,我们必然对工作越来越厌烦,最后一次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唯一留给自己的是失落和痛苦。
热衷于斗富,很容易空虚而迷茫
每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地,我们都要先问问自己,我们最终能得到心灵的富足吗?同时我们也要把心灵的富足和虚荣心的满足区分开来。心灵的富足是长久的,而虚荣心的满足是临时的。我们互相斗富,你买宝马,我就买奔驰,你戴浪琴,我就戴劳力士,超过别人得到一时的满足,这是虚荣心的满足。国家人好脸面和虚荣,什么东西都希望表面上光鲜,结果把自己弄得死去活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年轻人结婚摆排场、租高级轿车、吃五星宾馆,结果欠了一屁股债,导致夫妻俩关起门来天天吵架。
追求心灵的富足也跟从小的教育有关,教育能够把某种追求变成一种习惯,比如当初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就造就了一批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好事的人。现在不少上学的孩子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每天谈论的都是谁家的房子大,谁的父母官大、谁的衣服是名牌或是谁的手机更好等,在这种环境影响下长大的孩子,未来很容易变成空虚而迷茫的一代。
生命最大的满足是心灵富足
寻找心灵的富足有一个标准,如果一件事情你越做越喜欢,通常这件事能够引导你走向心灵的富足之路。当然,这一标准必须排除像赌博、吸毒这类尽管让人上瘾,但最后却能把人毁掉的事情。
我们潜心读书,一般都会越来越喜欢读书,那是因为在读书的同时,我们得到了心灵的富足;我们浪迹天涯,一般都会越来越喜欢远游,那是因为在远游的同时,我们得到得到了心灵的富足。我们为什么奔向大海?因为大海的广阔会使我们心灵富足;我们为什么攀登高山?因为高山的险峻会使我们心灵富足。
我的一个朋友为收藏古董而倾家荡产,但他却生活得幸福安宁,因为每当他看到自己的收藏品时,脸上就会洋溢出满足的笑容,这是一种心灵的富足;我的另一朋友每年都要到青藏高原去旅游一个月,差不多一年的积蓄都要用在这上面,但每次回来他都像仙人下凡一样,一身轻松,这也是一种心灵的富足。
心灵的富足是一种美,这种美是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生命最大的满足就是心灵富足,人的任何追求都应该追求心灵富足为最终目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追求物质财富、七情六欲,但任何对于物质财富和欲望的追求都应该回归到心灵富足的层次才有意义。在我们有了足够的食物、衣服和躲避风雨的住所之后,任何追求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最终都将归于无聊和空虚。
让音乐为心灵减压
当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罹患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概率也越来越高,音乐减压疗法则可以有效地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人已认识到音乐与脏腑及其生理病理机制有着一定的联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道:“肝生筋……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心生血……在音为徵,在声为笑;脾生肉……在音为宫,在声为歌;肺生皮毛……在音为商,在声为哭;肾生骨髓……在音为羽,在声为呻。”根据音乐与五行、五脏的关系,人们得知,角音调畅平和,可以舒肝解郁;徵音抑扬咏越,可以振奋人心;宫音悠扬谐和,可以增强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可以荡涤心灵,使人肃静、安宁;羽音轻灵剔透,可以放飞心灵。
在国外音乐疗法已经相当普遍,如口腔科用音乐疗法代替麻醉药给患者拔牙,外科利用音乐镇静安神来进行手术等,但更多的是应用音乐来治疗人们的心理疾患。英国某音乐治疗专家曾说:“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
心理治疗所用的音乐按特点可分为镇静性、解郁性和兴奋性等。镇静性的音乐舒缓婉转,像班德瑞系列音乐、带有大自然天籁之音的热带雨林音乐,还有肖邦、舒伯特等人的小夜曲系列、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中国古典音乐如古琴独奏《佩兰》、《流水》、《醉渔唱晚》、《平沙落雁》,笛子独奏《姑苏行》、《鹧鸪飞》、《梅花三弄》等等,都具有消除紧张、安神定志的作用。
解郁性的音乐曲调轻松,节奏多变,外国音乐有《春之声》、《蓝色多瑙河》、《溜冰圆舞曲》等系列圆舞曲,旋律轻快活泼,充满了勃勃生机;中国音乐有《喜洋洋》、《丰收锣鼓》、《喜相逢》、《金蛇狂舞》等,听了让人情不自禁情绪高涨,喜上眉梢。兴奋性的音乐高亢有力,振奋人心,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第五交响曲《命运》,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亨德尔的《哈利路亚》、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都能从不同程度上缓解人们的低落情绪。应注意的是不同的音乐疗法适用的时间不同。一般来说,镇静性的音乐应在晚上临睡前听,有助于睡眠和休息。
兴奋性的音乐宜在早上或上午听,使人精力充沛,意气风发;解郁性的音乐受限制较小,可在任何时间听。但音乐的秉性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兼容的。人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专家指导下选择。另外也可以采取主动式音乐疗法,如参加卡拉OK、演唱会等形式自娱自乐,效果也很好。还有,医院做一些有创性的检查治疗时,室内可放一些曲调轻松愉快、舒缓幽雅的背景音乐,往往能使人放松紧张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远离压力保持健康心情 让你的心灵起飞
1.和朋友一起说说笑笑
对女人来说,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谈笑风生是有助于精神健康的。研究证实,大笑可以降低体内的皮质醇水平,从而赶走焦虑。
2.心态乐观
乐观的心态会让人凡事都往好处想,摆脱悲观思想。
3.重视睡眠
据“哈佛女性健康观察”月报报道,缺觉会让人变得易怒,烦躁,情绪化,精力难集中。睡眠不足会让你连自己感兴趣的事都难以完成,这更加重了焦虑情绪。
4.培养爱好
培养爱好就是给压力寻找一个可释放的出口。营养生物学家肖恩-塔尔伯特表示,业余爱好和消遣活动能让人以一种健康的方式释放压力,让人在忙忙碌而倍感压力的工作之余能有点念想。置身大自然的园艺活动就是一种不错的减压方式。
5.自我催眠
“深呼吸,想象那些无谓的紧张感都从你的身心被抽离。回忆你上次开怀大笑的情景,或者你被人爱恋和欣赏时的体验。上述情境越清晰,就越有可能掌控和释放身心压力。这样的“自我催眠”每天做上几次,就能让大脑自动释放可减压的肽和荷尔蒙。
6.了解压力
控制的压力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去了解它。“不满”、“疏离”、“不和谐”和“疾病”这四个字眼,每个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压力。因此,了解产生压力的来源,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它。
7.做事有条理
多数人可能意识不到乱糟糟的环境会制造焦虑情绪,(比如在一间乱糟糟的房间里找一把钥匙或一样放迷手的东西),或者耗费钱财(老忘记付账单,不得不交滞纳金),或者让大脑一片混乱(坐在一间拥挤杂乱的房间里还没开始工作,脑子就成一锅粥了)。因此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做分类洗涤,或者在家中专门整理出一小块整洁的地方用于工作之类的事情。
8.健身
最天然有益的减压方法之一就是健身,原因有二:一,运动时大脑会释放让人感觉快乐的神奇物质β-内啡肽。二,运动还可以消耗压力带来的肾上腺素,让人迅速减压。
9.学会说不
过满的工作安排也会带来压力,当你感觉似乎总有数不清的任务在蚕食你那仅有的一点点空隙时间,如果你不学会拒绝的话,身处压力之中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10.及时排遣压力
听舒缓的音乐,做瑜伽呼吸,冥思或打个盹,采用哪种方式减压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什么时间。一定要在压力到达高峰的时候及时调整自己,什么时候有压力,减压活动就要及时跟上。
总结:以上盘点的这些减压方法,效果非常好,如果你的心灵被压力压抑着,赶快试试以上这些方法吧,让你的心灵富足,生活更加快乐!(文章原载于《养生阅刊》,刊号:2012.04,作者:俞敏洪,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