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换个视角看历史剧了

更新时间:2022-05-20 12:01:22作者:未知

是时候换个视角看历史剧了

最近新上了一部明代朝堂古装戏《山河月明》。


第一集就看到不少熟脸。陈宝国、张丰毅、王姬等老演员一亮相,几乎就宣告了这部剧的基础品质。

但是别着急。

不要看到老戏骨就着急对标自己脑海中的“历史正剧”。

八集看下来,我们会发现,很难给它以传统“历史正剧”的定义。

因为在正说朝堂的线索之外,它还存在着皇族家事、帝王成长的并行伏线。


它不是正襟危坐的传统历史正剧,而在以历史演绎的方式描摹还原一个朝代的独特气质。

时代变了,我们回望历史的方式自然也变了。

从春秋笔法到细细铺陈,以今人的眼光看历史,以今人的视角看古人。

朝堂与家事,内外两条主线共同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大明。

皇帝与凡人,双重身份共同拼合出立体的明代帝王将相。

整部剧的格局一打开,明代的前朝后宫、朱家天下尽收眼底。


全剧一开篇信息量就极大,大漠塞北的征战,朝堂上的联姻,两相交织,伏笔早早埋下。

历史上的洪武北征,在剧中呈现为漠北战争,这场塞外之战勾画的是国事,也是朝堂局势。

剧中,朱元璋和马皇后闲话家常中透露出不派徐达北征的多方考虑。

此时的朝堂仍是功勋老臣的朝堂,多方制衡下的平衡牵一发而动全身。

徐达作为朱元璋的老哥们儿,功勋卓著,历次征战也都是冲锋在前的帅将。

出于对老哥们儿的保护,朱元璋故意不派徐达出征。

这个细节非常有趣,前朝的大将派遣中藏着一代帝王皇后的友谊与真心。

奈何战场上瞬息万变,李文忠和蓝玉意外频出,不得已,朱元璋与马皇后商量还是要派出徐达北征。


可是居功至伟之后,便是功臣相忌,怎么化解呢?

结亲。

把徐达的女儿徐妙云跟自家四小子朱棣结为良缘,徐达和朱家便成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家。

两家变一家,亲家的荣耀和战功,总不会再引发李善长、刘伯温等一干文臣的不满了吧。

前朝与后宫,在这个事件上得到了融合。

两件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帝王,不仅是前朝的运筹帷幄,更有家事上的处处考量。

前朝是大明的前朝,天下也是朱家的天下。

大事小情,通过“结亲”有了细密的缝合。

历史,从来就不是冰冷的几行文字,而是细密心思的反复考虑,几经辗转后的最终结果。

朱元璋和马皇后想出结亲的主意之后非常开心,谁承想,不听话的四皇子朱棣竟然不愿意被“包办婚姻”,搞出一场千里逃婚的大戏。

朱棣逃婚,这确实是非常具有现代思维的自由派皇子作风。完全属于“小事不拘”的范畴,也恰是这么一个小事,为后面公侯贪腐的朝堂剧情留出了气口。

明朝洪武年间,将才繁茂,文臣刘伯温、胡惟庸、姚广孝等也数不胜数,各色人才托起了洪武盛世,但同时,人才辈出也让皇帝费尽心思。

“不想让自己的老兄弟们太为难。”


可是去谁留谁,怎么平衡各地官员,如何将每个位置放上最合适的人选?

这是朱元璋作为皇帝的烦恼。

他要为太子留才,却又担心留下功高盖主的权臣。

朱元璋不与太子商议,空降胡惟庸为右丞相,太子力举的刘伯温一时没了去处。

父子二人在大殿里对话,聊的是国事,却句句都是舐犊之情。

朱元璋称太子为“老大”。

动情之处,太子脱口而出的一声“爹”,让朱元璋湿了眼眶。

“都叫爹了,叫爹好啊。”


父子之间的深情在几句寻常家话中极尽流露。

朝堂与家事之间互为经纬表里的历史实情也有了真实的情感基础。

从一个小小的“结亲”开始,故事如草蛇灰线,伏行千里,绵延交错出明代王朝的万千气象。

看似朝堂联姻勾勒的是家事,是朱家的家风门规。

实则在家国同构的文化中,朱家家风投射着明朝国风。而帝王心性更是影响着朝堂局势。

剧中朱元璋选儿媳妇的准则与其他各朝都不尽相同,虽然有着国家制衡的考虑,但更多时候有着富家翁挑儿媳的喜感。

徐达与朱元璋之间的日常对话,也勾勒出皇帝与大臣之间坦荡胸襟与细密心思并存的现实。


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草莽皇帝,朱元璋的“泥腿子”出身也让他的朝堂具有不同于其他朝代的草根气息。

与他同村的徐达,更是朱元璋成长路上的活见证。

剧中早期的朱元璋与徐达之间,仍有着淳朴的兄弟同乡之谊。

朝堂与人情,两条线索互为表里,有着经纬交错的勾连,共同织就了明代王朝的千里江山。


千头万绪,不在于故事,而在于历史的原貌从来不是只有简单的正反两面,错综复杂才是历史的真实样态。

当历史指向复杂的时候,走进历史的另一个方式便是将人物推向鲜活的市井与真实。

而这也恰是这部剧最有意趣的地方——在帝王礼法之外,描摹了一个个充满人情味儿的大明。

陈宝国饰演的朱元璋仍有草莽气,却在对待儿子们时像极了一个慈爱老父亲。

冲进学堂考老四的背书功底。像极了现场抓包逃学的老父亲。


得知儿子逃学,抬手想打却又不舍得。

看见儿子背出了文章,心中升腾的自豪感瞬间让他忘记了原本要来教训这个不肖子的目的。

朱元璋对儿子们的爱,让朱棣的勇和老大的谋有了源头。

一言不合就逃婚,朱棣确实混,但什么样儿的家庭能养出这种自由散漫的“混小子”呢?


大概有两种,一种是严加管教逼迫与压力到达极端,不得不逃。另一种是有外严內慈的老父亲,即是逃婚,最终左不过还是能换来一个谅解。

从故事走向和人物性格来说,朱棣显然更像是第二种。


他身上有着朱元璋的“勇”。即使嘴上嫌弃,但心里,朱元璋显然非常喜爱这个“爱折腾”的四小子。

他给朱棣找媳妇儿,一开始是为了解决徐达功高震主的权宜之计,但在了解到徐妙云的聪慧机敏之后,他脸上的笑意有了发自内心替儿子高兴的意味。

论家规,儿子逃婚不得不罚。

论国法,皇子冒名参军,也当罚。

朱棣挨了徐达的军棍,算是惩罚。

可燕王在军营的一番历练,,却也为自己攒下了政治资本,积累了战争经验。

这得算是,礼法虽在,却更多几分人情。


其实无论是朱元璋、马皇后、朱棣、太子还是各位王公大臣。

他们是皇上、皇后、太子、王爷,但却首先是一个人,是父亲、妻子、儿子、兄弟,是普普通通的要食五谷杂粮的血肉之躯。

这种真实平凡的人物生活痕迹,恰是整个剧中最让人觉得亲切的地方。

在有血有肉的人物生命中,历史不再冰冷,而有了鲜活的温度。


陈宝国饰演的朱元璋,无论是与马皇后还是与儿子之间的相处,都在举手投足间消融了帝王世家的严肃疏离之感,而充满了真实细腻的生活气息。

他的帝王心术、慈父之爱、兄弟之情,在眼波神情的流转中传递出来。

在至亲之人马皇后面前,朱元璋袒露自己对徐达的担忧。

但真正面对这位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大将,朱元璋又变回那个兄弟熟悉的朱重八,毫不掩饰自己身上的草根气息,甚至刻意以此拉近与老哥们儿之间的距离。


朱元璋同马皇后一起跟老兄弟徐达商量结亲,陈宝国、王姬和张丰毅的表演,让整场戏充满生活化的喜剧气息。

徐达宝贝自己的大女儿,视若掌上明珠。一听皇上要将自己闺女许配给成天瞎胡闹的燕王朱棣,毫不犹豫一口回绝。

直言是“一朵鲜花插在了……”

张丰毅的神情中充满父亲的护犊之意,果真连对方是天王老子也不管了,差点把皇帝的儿子说成是“牛粪”。

这个段落极妙。

不仅在于它的日常和喜感,更在于它刻画出三位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物心理。

徐达在家偷吃烧鹅,女儿徐妙云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管着他、约束着他,全为他的身体着想。

徐达在皇帝面前的表现不仅仅透露出他对女儿无与伦比的珍视。

更是在用看似无稽的言行,来告诉皇帝,自己仍是当年与皇帝同出一村的草莽匹夫,身上的莽气不减,为皇帝赴汤蹈火的忠心自然也从未变过。

这是一种拙朴的智慧。

张丰毅塑造出徐达的“傻”,却也在这傻气之下,藏着大智若愚的生存之道。


而朱元璋呢?

面对老臣“揭短”式说出自己年轻时候的不着调,他不仅没动怒,反而与马皇后对视,脸上神色恍若回到了自己还没有做皇帝的少年时代。

他了解徐达的忠与拙,也看清徐达对女儿的珍视,不计较老臣的口无遮拦。

这是皇帝的帝王心性。


而王姬饰演的马皇后,在朱元璋与徐达之间,不言不语,只一只烧鹅,便让老臣预感到皇帝找自己必有要事。

这是皇后不动声色的智慧。


三个人,各怀心思,却其乐融融。

充满人情和喜剧气息,却又处处藏着机锋。

甚至,细看之下,徐达看似憨拙的对话中,早已为燕王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他说老四顽劣的名声在外,连当年朱元璋在村里的名声也比他好些。

这话,出自徐达之口,有着格外的真实与莫名的宿命之感。

父子的相像在名声、性格,甚至也在未来的路。


陈宝国、张丰毅、王姬等老戏骨与一众黄金配角共同撑起了一个有人味儿的大明王朝。

儿媳妇徐妙云要藏体己,朱元璋立刻给儿子宅院先修一个大大的库房。

女婿朱棣闹情绪逃婚,徐达虽然也不同意亲事,却见不得这臭小子嫌弃自己闺女。于是公私并用,狠狠打了朱棣40军棍。


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故事有了丰富的毛细血管,历史有了温热的触感。

整个剧跨越洪武到永乐,讲述三代明朝皇帝的故事,信息量密集可见一斑。

后续故事中,徐妙云和朱棣的关系也让人心生期待。


一个自小聪慧有主意的女子,她与朱棣之间的情感一定会比单纯的爱情更为复杂深厚。

而朱棣登基后疏通运河、下西洋、征漠北的历史大事中,徐妙云又会不会像管着父亲吃烧鹅一样,发挥什么奇异的作用呢?

我们期待着。

本文标签: 徐达  朱元璋  朱棣  马皇后  刘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