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杨健结局是什么揭秘 《狂飙》杨健最后结局怎么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7-27 15:03:19作者:未知
【文艺观潮】
近年来,女性形象的走红、女性创作的迭代,成为电视与网络视听创作领域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尤其近日,《加油!妈妈》《女士的法则》《乘风破浪》等表现女性形象、展示女性风采的作品陆续上线。根据已开机及待播的影视作品公开信息,接下来还将有一大批“她题材”作品纷至沓来。种种迹象表明,“她题材”影视作品盛行的时代已来临。
“她题材”的突破:不让须眉的多面红颜
“她题材”的兴起,源自社会文化变迁。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成为观众席里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她们对性别平等的呼吁、对女性成长的呐喊、对女性情感的表达,催生了“她题材”作品层出不穷的热闹。其中,“她题材”电视剧是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作品类别。
回溯历史,我国电视剧从不缺少对女性的刻画,从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开始,女性一直是我国电视剧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但近年来的“她题材”跟传统电视剧对女性的关注有明显区别。“她题材”强调女性视角、女性主角、女性情感和女性成长。剧中女性不再是被凝视的被动姿态,而是逐渐主体化,更勇于进行自我表达。这种转变使女性的诉求受到更多社会关注。
当下最能代表“她题材”的电视剧多是现实题材,这些作品聚焦时代、立足当下,关注女性的现实处境、人生命运,在对女性的塑造上取得了颇多突破,使女性形象得到了极大丰富。家庭身份往往是传统电视剧中女性最重要的社会身份,如母亲、女儿、大姐、妻子。而“她题材”使女性形象跳出了家庭叙事逻辑,并为女性的事业发展摇旗呐喊。“她题材”中的女性可以从事任何行业,《完美伴侣》的陈珊是律师,《安家》的房似锦是房产中介店长,《暴风眼》的安静是国安人员,均事业有成且独当一面。女主角的选择也突破了年龄束缚,《超越》《二十不惑》里有女性在青少年时代的青春与奋斗,《我在他乡挺好的》《三十而已》里有女性在中青年时期的情感与事业,而《亲爱的她们》《老闺蜜》里有女性进入老年后的生活与思考。在这些不同于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核心突破是对女性个人价值的寻回,即作品中女性的生命意义不再只是从一个家庭进入另一个家庭,不再只是从女儿到妻子再到母亲,而是拥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并以故事去呈现和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女性情感也得到了更立体深入的刻画。亲情关系里,“女儿”们可以对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发起控诉,《安家》里的房似锦、《欢乐颂》里的樊胜美,都是直面这一社会问题的女性形象;“母亲”除了“虎妈”和“慈母”这两种极端塑造,也有了多种面相,类似电影《你好,李焕英》式的对于母亲青春的追忆,出现在《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您好!母亲大人》等剧里。友情方面,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成为重点描摹对象。《空房子》《香樟树》等电视剧在多年前曾将姐妹情谊刻画得淋漓尽致,但后来剧集呈现的女性友谊一度被扭曲、丑化,如电视剧《咱们结婚吧》里的蓝未未,为女主角杨桃可以两肋插刀,但还是抢了她男友,显示出女性友谊的貌合神离与不堪一击。而当下聚焦姐妹情谊的“她题材”剧集不胜枚举,甚至出现双女主和多女主剧的流行。如《流金岁月》《了不起的女孩》《欢乐颂》《我在他乡挺好的》等,这些故事中女性互助贯穿始终,一定程度上告别了男性拯救女性的传统叙事。女性之间不仅是同盟,也成了镜像,映照彼此成长。爱情故事仍然是众多“她题材”的必备元素。比起传统爱情叙事,“她题材”淡化了女性在爱情中“恋爱脑”的比例,即女性并不以爱情作为全部价值。很多作品尊重女性当下面对爱情和婚姻的多种可能性,女强男弱、姐弟恋、全职太太等不同模式下的爱情都得到理解和尊重。
从剧集生产来说,“她题材”拓展了故事类型,家庭情感题材虽然仍占比不低,但也有大量剧集从家庭选题中跳脱出去,面向更广阔的生活。在拓展过程中,类型融合成明显趋势,如融合悬疑类型的《摩天大楼》《江照黎明》,融合职场类型的《请叫我总监》《女士的法则》。在多种类型化叙事杂糅中,寻找女性故事的新讲法,探索女性角色的新落点,既是艺术创作上的创新,也是社会文化上的创新。此外,“她题材”电视剧的故事来源越来越丰富,除了原创之外,还有小说改编,如《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司藤》等,以及引进国外剧集翻拍,如《安家》《不完美的她》等。这些女性题材电视剧,显示了“她题材”创作的多元创新和国际视野。
“她题材”的缺憾:难免刻板的性别困境
“她题材”电视剧虽然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有不少突破,但其在对女性故事的表达中仍存在不少缺憾。许多“她题材”剧集过分强调女性的性别身份,且在剧中常常安排或显性或隐性的男性声音作为对女性的评价、判断标准,甚至以男性角色作为故事动力或转机。《我的前半生》在原作小说的基础上加入贺涵这个角色,成为罗子君新生的重要助力,《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凭借多段男女关系在工作上谋得发展,令原本的女性奋斗闯荡故事变味,导致故事想表现的女性独立成长成了镜花水月。
一些“她题材”电视剧将男女二元结构作为一种元叙事,依然以爱情和婚姻为主线完成故事。为了体现出女性意识,创作者选择对准性别问题开炮,用一种强戏剧方式构建两性对立和性别焦虑。以《三十而已》《婚姻的两种猜想》为例,不同性格、不同追求的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皆动辄得咎,无论如何摸爬滚打都一身伤口。其中对婚恋的想象、对两性关系的想象作为戏剧冲突也许犀利,但作为反映现实的影像未免片面,最终只能是一种包装在现实主义皮相下的伪现实主义。
另外,虽然电视剧塑造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但很多角色又呈现出新的套路模式,演变成了对女性处境、女性问题新的简化和刻板化处理。校园剧和职场剧的书写尤其容易流于悬浮和单调,《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二十不惑》等剧女主角的经历离真实的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女心理师》《女士的法则》等对女性职场的刻画也不太契合实际。事实上,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千人千面,可成为“她题材”绝佳的故事取材。创作者不应为了追赶热门模式,而放弃脚踏实地的创新。
“她题材”的未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协奏
可以想见,“她题材”电视剧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构成中国电视剧的重要创作类别。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文化创新、类型创新的视听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是其对女性故事和女性形象的突破,也承载了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的文化意义。
“她题材”今后的发展,有多种可参考的方向,比如进一步立足于现实。从以往的“她题材”电视剧可见,对女性的职场焦虑、婚姻焦虑、生育焦虑等现实痛点的展示,往往会令剧集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甚至形成超越电视剧本身的文化效应。其中有些剧集走势极端,成了话题大于内容的话题剧。真正的现实主义,应该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恰如其分地展现当代女性的欲望与焦虑,欢喜与忧愁。而这样具有现实质感的作品,不仅能够与观众对话,也能够为我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同时,“她题材”创作可适当融合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在“实然”的基础上叠加一些“应然”的元素,引导观众在思考现实问题之余,让他们的现实焦虑与压力得到宣泄。在观众对电视剧的文化需求中,轻松消遣、获得温暖慰藉也是一大组成,《我的巴比伦恋人》《司藤》等剧就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新颖细腻的笔触,正视和回应了部分观众的这种心理需求。
还需要注意的是,追求性别平等并不需要通过矮化男性或者制造性别对立的方式来体现。一味强戏剧性地刻画男女矛盾,会给观众一种过激的快感,但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扭曲,对男女关系的一种扭曲。良性的“她题材”电视剧,应该塑造更良性的性别关系。
(作者:杨 慧,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