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了很久的热门片,大概也只适合截图发发

更新时间:2022-12-20 14:34:44作者:智慧百科

期待了很久的热门片,大概也只适合截图发发

临近年末,此前积攒了话题度的各路影视剧纷纷上线,等待观众检阅。

比如,今天要聊的这部,也是很多人期待了很久的一部热门影片,阵容强,话题度更强,制作也非常出色,包括影像也非常吸引人。

感觉非常适合截图发在某书或者微博,估计也能收到不少好评。

只是,电影本身,似乎就没那么多好聊的了。

那就是:

《骨及所有》



从消息放出,就已经有不少观众翘首以待了。

先是导演卢卡·瓜达尼诺和提莫西·查拉梅的组合,既是对《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一种变相延续,也在某种程度上许诺了又一次“审美爆款”的制造。



此外,改编自同名小说的《骨及所有》,围绕着“食人”这一设定展开,则精准打击着目标群体的“小众”需求。

在前期宣传的红毯物料上,我们都看到了女主角泰勒·拉塞尔和甜茶这个新鲜cp的各种同框。



哪怕你不是甜茶或cmbyn的爱好者,本片PG14的分级以及来自意大利的瓜达尼诺一直以来颇具风格的视听,也多少会让人有些好奇。

少男少女+食人族,到底会被拍成什么样?

抛开新奇的设定来看,整个故事的走向其实非常简单直白。

少女玛伦在18岁这年,突然唤醒了“吃人”之欲,咬掉同学的手指。



这个开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迪库诺的《生吃》。

但如果说,紧接着迪库诺开始就此大作文章,挑战我们的观看底线。

瓜达尼诺则风向一转,坚定地走着他的小清新路线。

在玛伦意识到尘封多年的“吃人”本能后,便被父亲抛弃,“遗传”也成了自己唯一能指望的线索。

于是,她就此踏上了孤独的寻母之旅。



影片也正式走上了青春爱情片的模版之中。

在一个反派的食人族大叔铺垫后,玛伦在一次超市的“英雄救美”环节中,遇到了甜茶饰演的男主人公——食人少年李。

异类相吸,抱团取暖,二人之间发生的无非是爱情。



在李陪伴玛伦游历美国中西部的旅途中,电光火石的对视、游乐场的夜空、晚风流窜的公路巡游…

一路谈情说爱,偶尔一起分食尸体,饱餐一顿。

小小的怪异,不被理解的异类之浪漫,看似不修边幅但实在瑰丽的少男少女,暧昧的迷思与情根深种。



以上种种都是故事所意图展示的全部内容,它完美且工整地迎合着观众的预设。

这当然是导演瓜达尼诺狡猾的策略。

在《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大火之后,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翻车了。


《阴风阵阵》

和《阴风阵阵》很相似的是,《骨及所有》本质上也是靠挪用一些所谓的“高级审美”,来包装着一个经不起琢磨的故事。

影片的故事线非常简单,可以说每一次发展都围绕着“吃人”展开。

玛伦和李因“吃人”成为异类,也因此相爱,更在对“吃人”的意见分歧中升华了感情,最后也因此才走向了高潮结局。

少男少女满身是血,在生啖人肉后满足地擦了擦嘴。



诸如此类的猎奇场面给本片贴上了“特别”的标签,食人族对“少数群体”的隐喻快捷地升华了主题。

但导演在影像和伦理层面上如此方便地利用了这一设定,但却一点不打算扩充它的厚度。

“食人”的前因后果,都被完全地回避,几乎没有任何阐述。



它究竟是难以抑制的生理欲望还是“不吃即死”的生存底线?

如果玛伦和李一边吃着麦片披萨,一边如此煎熬于道德的折磨。

那么,他们能不能忍住不吃,一直不吃又会怎样?

以及如果二人因此吸引相爱,那“吃人”到底是食欲还是情欲?

在诸如《生吃》或《此房是我造》《沉默的羔羊》等相似设定的影片中,“吃人”尽管给主人公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悖德挣扎,但更多的是随着欲望的觉醒,带来的一种越级的视野。


《沉默的羔羊》

这种视野不是体力意义上的,而是物种意义上的。

以某物为食,意味着它在食物链上的自动降级,成为一种纯粹的食物。

因此,食人族的逻辑应该在“非人”或“超人”的次元纠结更复杂的矛盾,对错是非等基础道德观显然已经无关痛痒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你看到男女主角一边吃人,一边遵照着传统套路相爱相知时。

一切都变得非常割裂。



他们会心一笑的原因是第一次品尝的人都是保姆,互诉衷肠拉拉小手的话题是如何吃完自己十恶不赦的爸爸。

以及男主角再三追问的那句:“我是一个好人么?”



甚至在随心所欲地吃了很多人后,大多食人族所指向的终极问题,居然都被巧妙地替换成了原生家庭。

他们大都吃掉至亲,被包庇又抛弃,造成心底的创痛,然后在友谊与爱情中寻找慰藉。



毫无逻辑的故事动机让演员的表演也变得无比虚浮。

那些所谓的诉说,就只是甜茶在背台词,讲一个惊悚故事而已,完全无法代入。

试问已经极致变态的双方,彼此救赎的方式怎么会如此地庸俗且正常。



影片的“吃人”设定,完全可以被替换成任何一个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癖好。

但也许对于导演来说,它们都不如食人族来得有噱头。

玛伦和李在公路旅行中循环上演的不过是一个少数群体寻找身份认同的过程,一开始寄托于同类,进而寄托于爱情,最终实现自我和解。



而影片那些所谓的“少数群体”隐喻,则都是浅尝即止,用完就扔。

李和玛伦“吃人”都来自父母一方的遗传,他们也都经历了被至亲吃掉或吃掉至亲的试炼。

这显然指代着血缘的致命联结——“独立”是否必须经过彼此蚕食,你所厌恶的自我也是父辈的一部分。

但这些关键点都未被深挖,最终沦为男女主剖白心迹的工具。



另一个很微妙的地方,是家庭成员在发现了他们的吃人行为后,都有一个从包庇到抛弃的态度转变。

这种格里高尔妹妹式的行为,是否代表了主流对少数群体所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包容度。

或者说当“吃人”成为一个无法割舍的本能,普通人又该如何接纳食人族的全部?



当然,这些值得被深挖的内容在片中都转瞬即逝,全靠观众脑补。

取而代之的,是导演瓜达尼诺的美学招数。

它从影片一开始就已经预示着一个模版。

奶油色调的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式置景、大量与故事无关的空镜头,制造着一种小清新的氛围,等待着和重口味的血浆形成反差。



时不时几个小众乐队如KISS和New Order的歌单插入,彰显着微妙的品位和审美趣味。



这些统统加起来再被套进类型片的框架中,用粗暴的几个大字划分着州与州之间的刻板公路片印象。

这种公路之旅就像意大利人报团游美国一样,仅停留在表面的置景,充斥着一个外国导演对诸如“邦妮与克莱德”之类美式意象一厢情愿的摹写。



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文艺片出身的导演,瓜达尼诺显然知道如何挪用文艺片的元素。

以“小众”的标签吸引大众的拥趸,狡猾地生产着一种最容易被指认的模版。



于是,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吃人”设定之中,我们只看到了一种最常见的影像产物——

高饱和低对比的色彩,颗粒感、胶片感、清新但泛滥的自然空镜头,以及对甜茶这类可人的面孔展览。



这是一种如此常见、可被消费、截图排成九宫格的“审美po文”,被广泛应用在各类影像创作者的自我包装中。

而其背后的策略,和《骨及所有》的生产如出一辙。

瓜达尼诺在消费着他的风格,用“重口小清新”的套路讨好着一群等待贴上审美标签的粉丝型观众。

当然,作为一位意大利导演,瓜达尼诺不止一次表露过他对好莱坞的向往,《骨及所有》作为一部超小成本的作品,也收获了很不错的票房。



所以,究竟是翻车还是刻意为之,也不好说。

但总而言之,这部新片《骨及所有》,不看的话,也并不会有什么损失。


本文标签: 怪异  截图  食人族  热门片  沉默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