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用对了,还能激发内驱力!但在用之前必须知道这一点

更新时间:2022-06-05 21:35:56作者:佚名

奖励用对了,还能激发内驱力!但在用之前必须知道这一点

FOCUS ON US

点击蓝字关注,一起做成长型父母

问题来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奖励来鼓励孩子做事,比如:

为了让孩子好好收拾房间,答应给他买个小汽车啊贴纸啊等等孩子喜欢的东西;

为了给孩子培养习惯,每天打卡完成就有一颗星,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能换礼物;

有时,孩子坚持的动力的确变高了,但也有人说:这样奖励是摧毁孩子的内驱力的一把好手啊!因为,收拾玩具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啊!

到底该不该用奖励呢?怎么用才能用对呢?

为什么?

奖励这件事,用好了,还是可以帮助孩子激发内驱力的。

因 为,我 们大脑本身就有的独特奖励机制。 当人长时间沉浸在某件喜欢做的事情中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让他们感到幸福和满足。

这份激励机制会让很多人情不自禁地“上瘾”,想要继续多做这些事。

但奖励有时候也会“办坏事”,比如: 用奖励来“贿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认识,“没有奖励我就不做”,这是非常不好的。

更有研究发现,积分奖励长期使用就会疲软,很多孩子大了以后就会出现,“那我不要奖励,可不可以不做呢? ”

甚至“胃口变大”,一般的奖励无法满足,需要父母不断加大筹码。

之后,就会再次出现失控局面,而且孩子越大就越难管教。

可以这样做

1、用奖励来帮忙建立习惯,而不是变相控制

我也对小D使用过积分奖励。 主要用在帮助她刚刚需要养成习惯的时候——低幼孩子形成习惯往往是最难的。

培养孩子做他暂时不感兴趣的事,这就是孩子的“万里长征”,要让她更愿意行动,要做的就是奖励这第一步。

但在使用时,我内心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是暂时的,这不是为了让孩子变乖我们好控制,只是帮助孩子养成习惯的策略之一。而不是唯一手段。

在这个大前提下,那我就会选择性使用奖励制度,能有其他正面管教手段作为取代的就不用这个。


2、使用奖励时,记得解释“为什么”

小D在2岁多时,一向作息规律的她,出现了晚上不愿意睡觉的情况。 每到临睡前,就开始各种磨蹭,各种要求,和我讨价还价。

后来我就引进了晚上睡眠的积分奖励制度。

但在使用时,我不仅仅把让她睡觉看作终极目标,而是侧重于让她明白为什么要按时睡觉。

比如,引进积分制度时,我会和她解释:

“ 每天晚上小D完成一个睡前程序小任务后可以去划掉,全部完成后可以去墙上贴一个贴纸,连续一周做到,我们就可以去动物园看她最喜欢的大棕熊。 ”

然后,下一步里,我会更加侧重告诉她为什么我们需要睡觉:

“我们需要按时睡觉,因为每天这个时间开始,身体就需要休息。 休息是为了第二天可以跑的更快、玩的更好,去更多好玩的地方。 爸爸妈妈也需要休息,只不过大人需要先完成工作再休息。”

这段话里,我就和她传达了三个关键信息:为什么要休息,休息带来的好处(是她看重的好处)以及每人都要休息。


记住这里的关键词: 反复反复每晚都会说的,有时周末带着小D去看她的积分表格时,我也会再次提起:

“因为这一周小D睡的好,所以精神特别好,在游乐场可以玩更多,变得更加强壮”。

这是使用积分奖励的第一个原则,不是以为使用了奖励,孩子执行了就完事了,而是需要帮助孩子去理解内化这么做原因是什么

3、抓住撤出奖励的时机

奖励机制太容易让人“沉迷”了,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它一开始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但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于通过奖励来让孩子完成事情,有一点是始终要明确的:使用奖励是为了最终“不使用”。

情景再现

我当时给小D睡前 进行积分奖励时,我时刻都是在提醒自己,这个只是“缓兵之计”,最终我是需要撤走这道激励的。

内心一定带着这份察觉:我就是更密切观察小D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更加侧重于去强化小D自发的行为本身,而不是奖励。

我记得当时一个月不到,我观察到小D慢慢开始接受“按时睡觉”这个事后,直接表现就是她自己可以告诉我,

“睡觉,身体要休息,更加强壮”同时,执行睡前程序时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了。

这时,我就意识到,小D的习惯慢慢建立了,可以开始逐渐撤离奖励机制的辅助了。

那时等到一个月满了,积分那张表格填满后,我就带着小D进行了一次告别仪式。

我告诉她,“表格满了,贴纸说,小D不再需要它的帮助了。因为过了一个月,小D更大了,大孩子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自己按时睡觉了。我们把这个表格拿下来吧”。

什么时候撤离积分机制没有定论,这取决于孩子的个性,消化理解的时间,以及纠正行为的难易度。

永远不要把所有管教问题的鸡蛋都放在一个方法的篮子里,这样太危险了。

给云闺蜜的话:


话题索引

搜索历史文章

本文标签: 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