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学生下落不明,真相让人泪目:697万孩子正在被“抛弃”

更新时间:2022-06-09 12:01:35作者:未知

5名学生下落不明,真相让人泪目:697万孩子正在被“抛弃”

看到新闻,心里咯噔一下。

5月29日,初中生雷雷吃完午饭,跟奶奶打了声招呼出门玩耍。怎料,这一走却再没回来。两个小时后,传来噩耗:5名学生在长江游泳时被冲走。这其中,就有雷雷。心痛的是,事发到现在超过一周,孩子们仍然下落不明。


目前搜救人员仍在全力打捞,所有人都期盼奇迹出现。每年夏季,溺水事故频发。很多人都会问:这些父母为什么不看好自己的孩子?调查结果往往让人心酸:这次失踪的5个孩子中,有3个孩子都是由老人陪读、照看。多年来的数据显示,多数溺亡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在外打工的父母,或许真的鞭长莫及。2018年,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留守儿童约有697万余人。


除了安全问题,成长的孤独、情感的缺失,让留守的孩子们陷入迷茫与无助,也困住他们成长的脚步。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他们不该被遗忘。


新宁县光安村,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山上常年雾蒙蒙一片,梯田层层叠叠,如梦如幻。相比于大城市的喧嚣,这里显得格外宁静。女孩“加一”和弟弟、爷爷、奶奶,四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四方见天的小院里。屋内,斑驳的泥墙、红色挂历、 21寸的电视、老旧沙发,灰扑扑的物件构成了家里并不鲜亮的底色。


爸爸妈妈外出打工,7岁的加一和4岁的弟弟,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有时候一年也见不上一面。在农村,长姐如母。7岁的孩子本应还在父母怀里撒娇,加一却早早承担了照顾弟弟的责任:喂饭、洗澡、穿衣……做家务、干农活、带弟弟构成了她全部的课余生活。家里没有桌子,忙完这些她才开始趴凳子上写作业。


爷爷要忙农活,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落在了奶奶身上。和城市的年轻父母追求的“精细化育儿”相比,加一奶奶的带娃方式显得“粗糙”许多。“家里的玉米还没卖掉,连玉米种子的钱都没赚回来”,奶奶一边抱怨,一边给加一试穿新做的布鞋。鞋子不合脚,加一露出痛苦的表情。“走两步就好了,踩两脚,鞋就变就大了”。加一穿上鞋子,用力往前踩了两脚,带着哭腔说“鞋子还是太紧了”。奶奶无奈地说“鞋子紧就别穿了吧”。北风凛冽,地上的积雪还未消散。加一背着一个发旧的书包,站在门口被冻得打了个喷嚏,奶奶督促她快点出发“到学校就不冷了”。


吃饭时,电视里播放着抗日剧,爷爷奶奶看得津津有味,加一也看得入迷。奶奶斥责“电视能当饭吃?看书都没这么专心,再看就把门锁着,让你看个够”。这种场景每天都会上演,加一早已习惯,她目不转睛盯着电视,努力与“噪音”隔绝。这年,爸爸工厂的效益不高,提前辞工回老家准备过年。昏黄的灯光下,他认真翻看加一的作业本,这也是他今年第一次辅导孩子写作业。爸爸很后悔小时候没好好念书,他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不要像自己一样。看到孩子的错题太多,他告诉加一“有不懂的就去问老师”。奶奶搭话“她玩都来不及,能问老师吗?再过两年,就能够到灶台了,砍柴、割草、养牛,我也就能轻松点了”。


爸爸严厉警告加一“期末要是不考好,下学期就不用报名了”。
很快,期末来了。班里一共9个学生,加一考了第六名,成绩不算好。爸爸恨铁不成钢,罚女儿跪着。奶奶心疼孙女,劝儿子“别让孩子跪着了”。因为奶奶的求情,这场“期末风波”总算过去。奶奶告诉加一“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得放牛,不放牛就要割草,不割草就要割草皮”。加一:不刨草皮呢?奶奶:那就做家务。加一:不做家务呢?奶奶无奈把头扭向一边不再理她,加一捂着嘴偷笑,像打了一场胜仗。


尽管家长对成绩耿耿于怀,但加一却并不在乎,她没有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魔力。对她来说,看好弟弟,帮爷爷奶奶干农活才是最要紧的。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很快,爸爸又要去背上行囊离开家乡。出发那天,加一躲在被子里哭成了泪人。爸爸离开后,生活一如既往缓慢而悠长,加一也在每天的日出、日落间享受着属于农村孩子独有的快乐。她和小伙伴在田野上肆意奔跑,放声大笑;和家里的狗狗玩捉迷藏;偶遇一只青蛙欢呼雀跃……


大部分时间,她显示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担当。和所有的留守孩子一样,把思念藏在心底,默默扛起家里的责任。儿童节来了,加一穿上学校发的红裙子,准备去县里参加准备已久的舞蹈比赛。准备出发前,天降大雨,临时通知比赛取消。失落的加一回到家,却发现弟弟不见了,她吓坏了,冒着大雨出门寻找。最终,在亲戚家找到弟弟,她眼泪夺眶而出大声训斥“以后不许乱跑了”,转过身蹲下,背起弟弟回家。刚送弟弟回家,来不及换下比赛的红裙子,加一拿起伞就往山里跑,她要接干农活的爷爷回家。


雨中的大山雾蒙蒙的,像一幅泼墨的山水画,画中有牵着牛缓慢行走的老人,和踮起脚尖撑伞的女孩。氤氲山气,轻纱帷幔,那抹跳跃的红色让人动容。


日子就像山间的薄雾,被风吹散,被雨淋潮。一连多日,淫雨霏霏,宣告着暑假的到来。


这天,天刚蒙蒙亮,孩子们要跟着爷爷要去广州,探望许久不见的父母。乘坐大巴,搭上地铁、换成公交,辗转两天来到广州。经过密集的楼区,七扭八拐,最终进入到一个狭窄的屋内。十多平米的出租屋拥挤、凌乱、地上堆满杂物。一个电锅、一个桌子构成了简易的厨房。这是加一父母租住的地方。早上八点半,加一的妈妈上完夜班回到家,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孩子。加一的妈妈所在的工厂每天三班倒,全年无休,高强度的工作让她变得麻木而疲惫。是孩子,给了她坚持的信念。


她曾想过把孩子接到身边读书,但大城市消费太高,靠夫妻俩微薄的收入很难养得起孩子。加一的爸爸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做过电子厂的流水工,后来又学驾驶开大巴……干过很多零工。家里盖房子的钱,一大半都是找亲戚借的。外出打拼奋斗多年,他依旧没有归宿感。“对不起家里人,混得太差了”。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充满迷茫:老人年纪大了,身体每况愈下。孩子也大了,不能没人管,但回去就没法赚钱养孩子。更大的危机是他随时都可能失去养家糊口的工作“自己没技术没文化,随时都可能被裁”。此时,儿子在一旁肆意玩闹,年幼的他无法体会爸爸有着怎样的愁绪。


“有一次隔了两年才回家,孩子不都认识我们了。”他说这话的时候,没注意到妻子在一旁默默擦眼泪。相聚的日子是短暂的,走的那天,刚下夜班的妈妈还在睡觉,孩子来到床头跟她拜拜,妈妈睡眼惺忪,胡乱摆了摆手回应孩子。刚上地铁,加一趴在爷爷的腿上哭。爷爷叹口气,不知道怎么安慰。从城市的霓虹到乡野,回到老家,这里刚经过了一场大雨的洗礼。雨淅淅沥沥得下着,落在屋顶上、房檐上。坑洼的小路犹如破碎的镜子,映出孩子和老人影影绰绰的身影。从宽阔的大城市,到闭塞的农村,加一和父母的世界,就这样断了线。


每次短暂的相聚都会牵动她幼小的心灵,她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期盼、相见、离别,构成了加一的童年底色。在这底色之上,有奶奶的唠叨、爷爷的勤恳,是烫手的柴火、挤脚的布鞋、是屋檐嘀嗒的水珠……


加一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另一部纪录片《村小的孩子》。这所湖南某农村的一所私立小学,两个班级只有一个老师。班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和老人相依为命。这些孩子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因为信息闭塞,他们甚至不知道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召开。被问到“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孩子们无一例外回答:想打工。父母外出务工,唯一的希望是孩子用功读书,不像自己一样。事实上,当他们沉浸在工厂的轰鸣声中,他们的命运很有可能在下一代身上重现。


“无论是谁,我们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人生的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这世上最让人看不得的,莫过于骨肉分隔。他们却从小远离父母,被群山隔绝,跟社会割裂,被迫在孤独中学会自处。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高考热点上,别忘了,还有几百万的孩子散落在农村,他们可能没机会上大学,甚至连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没有。幸好,有许多尽职尽责的老师,扎根基层,努力托举着留守孩子走出去。


昨天开考第一天,丽江华坪一中,身体虚弱的张桂梅在搀扶下为孩子们加油。这是她连续12年为孩子们送考。两千名差点辍学的孩子,在张桂梅的帮助下迈进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她们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逆天改命。张桂梅尽全力播种希望,以最大的善意庇护孩子们的命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如此幸运。


大部分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师资短缺,孩子基础薄弱,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没啥基础,教几遍都教不会”工资低又没有成就感,很少有老师愿意扎根深耕。留守孩子在贫穷与自卑中撕扯,缺少像张桂梅这样的引路人,便无暇与命运抗争。留守儿童是时代的浪潮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也是这个加速前进的社会里,跟不上脚步的生命。教育能改变命运吗?张桂梅回答“当然可以”。“留守儿童”离我们从来都不远,社会快速发展时,这些孩子不该被忽视。


愿社会能多关注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改善教育资源,不让她们在最该学习的年纪迷茫、踌躇。

本文标签: 留守儿童  张桂梅  奥运会  老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