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投降于西方”,他对苏联造成多大伤害?

更新时间:2022-08-31 23:38:16作者:未知

“精神投降于西方”,他对苏联造成多大伤害?

【文/观察者网 刘骞】

当地时间8月30日晚,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因久病不治与世长辞,终年91岁。

综合RT新闻、塔斯社报道,戈尔巴乔夫在新冠疫情初期时就已经住院,30日,一位消息人士告诉国际文传电讯社,“戈尔巴乔夫的死因不是新冠,而是年龄和其它疾病。”他将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他的妻子赖莎·戈尔巴乔娃旁边。

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荣登最高领导人宝座后,发起经济政治改革,亲自推动了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等一系列有争议的重大历史事件。

晚年的戈尔巴乔夫曾多次表达过对苏联解体的遗憾。他不承认自己背叛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但是承认自己对于苏联的改革失败了,最终无法控制住局面,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世人对他的评价趋向于两极分化。西方国家总是把戈尔巴乔夫描述成结束冷战的“英雄”,还给他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然而许多俄罗斯人则把他视为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认为他使莫斯科的威望和全球影响力遭受重大损失。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者原泉看来,诺贝尔和平奖毫无疑问是西方宣传自身价值观的一个工具,很大程度上只有在精神上向西方投降的人才会获得这个奖。原泉认为,苏联解体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影响深远,意识形态的滑坡不仅导致解体后的俄罗斯等国在一段时间内经济衰退、社会沉沦,而且使得该地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矛盾、政治冲突频发,至今仍未平息。


资料图: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最年轻的领导人,苏联的“掘墓人”

1931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里沃尔内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村里集体农庄的工人;童年时期,他的家庭先后遭到了饥荒、苏联“肃反”运动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生活动荡不安。

等到二战结束,戈尔巴乔夫开始参加工作;1950年,他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随后加入苏联共产党;1953年,他与同校的赖莎·戈尔巴乔娃结婚。

1955年,戈尔巴乔夫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工作,后来历任斯塔夫罗波尔市团委第一书记、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1966年9月)以及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1970年4月)。

戈尔巴乔夫在1971年当选苏共中央委员,正式进入权力核心,随后不断晋升,至1980年10月成为最年轻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4年2月,他被宣布成为苏联第二号人物;一年后,戈尔巴乔夫正式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

作为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相较于前几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年轻。勃列日涅夫在1982年于任上去世时76岁,紧接着是安德罗波夫69岁接任,契尔年科72岁接任。

在契尔年科于1985年3月因病逝世后,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年仅54岁,是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领导人。


柏林墙倒塌后,德国青年开车穿过东西德边境

在随后的六年间,戈尔巴乔夫开始推进一系列急躁的改革,具体内容包括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放弃苏联共产党领导,政治上推行多党制;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上推行私有化;放弃党对军队的领导。

戈尔巴乔夫还放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尤其是武力干涉。这一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1989年发生了一系列剧烈“政治地震”,史称“东欧剧变”。

以上的这些改革,即使是戈尔巴乔夫本人也承认,都失败了。在他看来,失败的原因之一是起步太晚,苏联模式已经积重难返;原因之二是急于求成,一系列措施激化了社会矛盾。

最终,时间走到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宣布辞职,苏联正式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辞职讲话

两极分化的评价:是英雄?还是罪人?

长期以来,世人对于戈尔巴乔夫及他所推动的改革,以及其导致的苏联解体,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有人称它是“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罪人”。

西方国家通常把戈尔巴乔夫描述成“结束冷战的英雄”,除了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等西方领导人称赞他,处于西方舆论浸染中的普通民众也对戈尔巴乔夫印象不错。根据一份在2006年7月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五国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欧洲大部分居民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一个比普京更优秀的国家领导人,其中支持前者的人数约占59%。

当戈尔巴乔夫逝世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美国总统拜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都对他表达了赞美。

原泉对观察者网表示,西方国家领导人称赞戈尔巴乔夫,包括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总体来说是为西方的舆论宣传、政治叙事服务的。诺贝尔和平奖毫无疑问是西方宣传自身价值观的一个工具,很大程度上只有在精神上向西方投降的人才会获得这个奖。

与此同时,俄罗斯方面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则呈现出复杂的情况。

戈尔巴乔夫去世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网站上发表的吊唁中评价称,戈尔巴乔夫“对改革的必要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将他称为“一位对全球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家和政治家。”路透社认为,相比西方,克里姆林宫对其死讯的反应则是“谨慎”而“克制”的。


戈尔巴乔夫与普京,资料图

但对于俄罗斯普通民众而言,大家很可能对他是漠不关心,甚至是感到愤怒。

根据全俄舆论中心在2011年戈尔巴乔夫80岁生日前夕的民调显示,有47%的民众对他感到漠不关心或冷淡,有20%的民众对他感到愤怒,表示好感或同情的人仅占5%。

2013年,俄罗斯“列瓦达中心”公布的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民调显示,绝大多数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持负面评价。

部分俄罗斯政党领袖、国会议员对他的看法则更为消极。俄自由民主党领导人日里诺夫斯基称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文明的主要摧毁者”,是国内的“第五纵队和特洛伊木马”。俄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创始人、国会资深议员佩赫京称他是“煽动者和叛徒”,批评他是“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开始改革,结果可耻地毁灭了国家”。

对此,原泉对观察者网解释道,戈尔巴乔夫刚上台时,苏联社会的共识是国家需要改革,当时的民众对戈尔巴乔夫的期待很高。但是他起初草率推动的经济改革遭遇失败后,为了争夺政治权力,开始启动政治改革,放弃共产党领导,推行多党制,企图用体制外的力量来打击体制内政敌。当时有党员干部对他提出了批评,他却使用党的纪律和处罚措施压制了这些批评的声音,虽然他对外宣讲的是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性”,但其行为的实质是反民主的独断专行。

原泉表示,就自己在俄罗斯留学的经历而言,如今的俄罗斯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对戈尔巴乔夫没有好感。不少人的想法是:国家本来运行正常,经过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被搞得一团糟。即使在对苏联解体持积极看法的人当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持否定的态度。

他认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对戈尔巴乔夫评价较高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对于去世的前国家领导人进行礼仪性的积极评价是各国通行的做法;另一方面,俄罗斯联邦本身立国的合法性由于苏联解体存在严重的瑕疵,对戈尔巴乔夫如采取负面评价,会再次掀起对于俄罗斯联邦立国‘合法性’问题的争论,给各种政治反对派以可乘之机,威胁到俄罗斯社会的现实的稳定。

苏联解体,背后代价惨痛

当西方媒体、政客谈起“苏联解体”,谈起所谓的“指引人们获得自由”时,他们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该事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及俄罗斯等加盟国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

俄罗斯自由民主党2016年3月向国家杜马递交的议案显示,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一半,农业生产总值减少1/3,几乎半数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此外,民众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下降,国防体系被摧毁,大量国家财产通过私有化转到寡头手中,大笔资金外逃。

原泉表示,此时的俄罗斯等加盟国陷入了由意识形态大滑坡导致的经济失败、社会沉沦当中。有一部反应当时情况的电影叫《伏罗希洛夫射手》,描述了那个年代的官僚子弟为非作歹,司法系统瘫痪、家庭关系解体的情形。影片主角是一位功勋卓著的退伍英雄狙击手,其孙女被官二代纠集的混混轮奸,她的母亲却不管不问,警察局不受理案件,混混继续逍遥法外,最后他不得不卖掉房子,去黑市买来狙击枪自行寻求正义。

原泉指出,这部电影是一部极具有象征意义的电影。影片中扮演英雄狙击手的演员是俄罗斯著名表演艺术家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他是苏联元帅朱可夫的特型演员,在苏联时期几乎塑造了所有最经典的朱可夫元帅的形象。而他的电影演员生涯却是以《伏罗希洛夫射手》这样一部电影作为落幕,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沉沦与落寞。


俄罗斯著名演员米哈伊尔·尤里亚诺夫,资料图

除此之外,原泉表示,苏联解体及意识形态的滑坡导致民族矛盾与政治冲突频发,可以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地区几乎所有的冲突都与苏联解体有关,包括前南冲突、车臣冲突、俄乌冲突,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民族仇杀,塔吉克斯坦的内战,以及格鲁吉亚的内部冲突等。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民主化’、‘公开性’实际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实际上是联系各民族的纽带,这条纽带遭到否定后,各民族必然退一步寻求民族的认同。因此,苏联解体后,极端民族主义思潮重新抬头,使得民族矛盾再度激化。”

“大国要有主心骨,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意识形态教育不放松。”对此,原泉表示,“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强大的组织力、内外政策的独立性、发展的定力,以及对自己选择道路的坚定自信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31日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也谈及了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历史启示,张维为说:“苏联解体的时候,西方欢呼雀跃,我们国内是一片悲观声,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老大哥都倒掉了,中国这面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回头看,我们的不少高级干部走向腐败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失去理想信念了,趁机捞一把吧。

但当时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显示出了他的过人之处,苏联解体前四个月,他在一次内部谈话中指出:世界正在发生转折,这是我们的机遇。邓小平显然在危机中看到了机遇,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机遇。

苏联解体后才20来天,邓小平就开始了南方视察,他心里着急,他深知什么叫战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在南方一路呼吁要坚持社会主义,要更大规模地推动改革开放,要更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能够成功。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完全消除了极端贫困,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中国还基本实现了全民养老和全民医保,走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第一方阵。30年前,世界普遍看衰社会主义制度,今天不一样了,世界普遍看好中国的制度优势。当然,中国越成功,西方就攻击得越厉害,但背后反映的是他们的无奈和心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