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倒致死”高发,居家老人有多少风险

更新时间:2023-01-04 12:44:26作者:智慧百科

“摔倒致死”高发,居家老人有多少风险

为了让舅舅安全地居家养老,上海的黄先生找了上海本哲建筑设计的设计师赵桂军三次,恳求他帮助改造舅舅的独居小屋。

22平方米的小屋是黄先生的外公在1950年代退伍后分得的,位于上海建国西路一幢三层法式三联排建筑的顶层。曾挤下一家三代人的屋子如今已有90年房龄。舅舅单眼失明,肢体也有残疾,家人陆续搬离后,只剩他一人留在这里。屋里没有厨房和卫生间,要解决基本需求,需要到一楼和二楼和邻居共用。如今舅舅已经64岁,每日多次沿陡峭狭窄的木制楼梯上下,让家人非常不安。

同样的焦虑,赵桂军7年前就经历过。当时父亲也是60多岁,身体一向健康,一天凌晨因为突发心脏不适晕倒在卫生间。赵桂军意识到,父亲的衰老带来的身体机能退化已近在眼前。“我们要怎么应对老年人身体不可逆的退化?”

“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有 28.86%的老年家庭室内没有安装洗澡、淋浴设施,61.01%的家庭室内没有安装暖气。与自来水、天然气等高普及率的基本生活设施相比,与老年人健康及安全密切相关的服务设施的配置非常短缺。以电梯为例,作为居家老年人,特别是患有疾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电梯是他们走向户外、参与社会的重要通道,但93.86%的老年人住房中都没有安装电梯。紧急呼叫装置、洗澡辅助设施和家庭病床三者的普及率只有 0.54%、1.18%和 1.15%。

居家养老成为养老主要解决方案的背景下,老年人如何才能安全、舒适地居家?适老家居设计、改造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被困住的老人

赵桂军做了15年的商业空间设计,直到2020年才开始尝试住宅设计,此前并没有做过适老改造。被黄先生选中,仅仅是因为他有过改造极小户型的经验和案例。

黄先生前两次找来,赵桂军并不积极:“我不知道该怎么收费。22㎡的房子,就算把单价提到1500元/㎡的标准来收设计费,一共也只有3万元,但我们还是觉得收得太贵。”直到黄先生第三次来,完整地告诉赵桂军,他是怎样为舅舅的养老焦虑,赵桂军才接下项目。

作为设计师的职业本能,和为人子女的迫切感,父亲那次发生意外,使他想要改变家居环境,以适应父母的身体提出的需求。但当时专为老年人设计居住空间还不成气候,缺乏参考和借鉴。

如今,情况更迫切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到202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可能超过30%。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90%以上的老年人居家养老。

但老年人的居住状况不容乐观。《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显示,中国城市有80%的老年人口居住在1998年以前建造的老式住房中,这些住房户型面积小,且住区规划缺乏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大环境和小环境都“不适老”,几乎发生在每一个家庭或其周围。

仔细筛选家居改造设计师、在家里安装各种适老辅具,奶奶中风瘫痪后,张菁琳一家做了在他们看来足够周密的应对。因此,发现奶奶一个人躺在床上哭的时候,张菁琳非常惊讶。

70岁的老人觉得痛苦,张菁琳以为她指的是身体。“不是身上痛,是什么也做不了的痛。”奶奶说,自己以前能做饭,能出门散步,生病以后,虽然安装了各种辅具,可活动范围也不过是从卧室挪到客厅,她再也没上过家里的二楼,出行只能依靠轮椅。

“我当时就觉得,原来我们给她做的那些辅具只是给她画了一个更大的圈,没能让她自如、有尊严地生活。”这成了张菁琳创办己由无障碍设计的契机。

地面有高差、轮椅通行空间不足,事实上,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即便是没有失能的老人,行动、生活也处处受困。第四次全国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居家环境存在“不适老”的问题。

长期关注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研究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认为,适老化改造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老年人的跌倒。国家卫健委编著的《中国伤害状况报告》显示,摔倒是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上厕所不小心摔倒,被地面障碍物绊倒,除了身体机能的衰退、基础疾病的影响,楼梯、门槛、昏暗的环境、湿滑的地面等生活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老人摔倒的重要因素。

一项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研究调查了2015年到2018年超过20万位摔倒老人的数据,发现老人摔倒有56.41%发生在家中,只有17.24%发生在公路或街道,还有14.36%发生在公共居住场所。

“未来十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保障体系研究”上海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居家老人住房的厨房、卫生间和室内外连接通道都存在诸多问题。以厨房为例,60岁以上老年人普遍反映厨房空间狭小,操作台高度不合适、橱柜吊柜太高、光线暗、开关插座难以使用、地面太滑以及轮椅进出移动困难。而卫生间区域则苦于没有扶手、紧急时缺乏呼救设备、采光与照明不足、蹲便器使用不便。

“老年人居家环境讲究‘两多两匀’‘四通一平’。”周燕珉在《积极老去行动指南》中表示。“两多两匀”是指储藏多、台面多和光线匀、温度匀,其中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厨房,如果台面不足,操作不方便,储藏设置不合理,总需要抬手或俯身的老人容易失手发生危险。“一平”是指地面平、没有高差,而“四通”则是指视线、声音、路径和空气的流通。

“老年人居家时容易对突然发出的声音敏感,有声音时总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家居中视线是被遮挡的,就会给老年人的‘一探究竟’设置障碍,增加跌倒概率。”周燕珉表示。

看见老人的需求

怎样为老年人创造一个适宜的养老家居环境?赵桂军从未受过相应的训练。他读书的时候,学校的课程体系里,对于适老或无障碍设计仅停留在概念介绍。“让你知道适老是从哪个国家来的,仅此而已。”赵桂军回忆。

适老设计要从了解老年人特有的需求开始。赵桂军的团队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了调查表格,了解他们的生理特征、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此外,还通过多次上门沟通整体评估老人的需求。“我们没有现成的调查问卷可以借鉴,都是团队自己摸索设计。老人的血压有多高,是不是抽烟,一天抽几包烟,这些我们都要了解。”赵桂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上海天马工作室的一个改造案例中,客厅改造前后,沙发、电视还是原来的位置,主卧进门方向从正对次卧变成了与电视相邻,做了隐形门的设计,化解视觉冲突,使其与电视背景墙融为一体。客厅的后半段,让渡给了餐厅,同时借用原来厨房的部分空间,拆掉原本餐厅的门和墙,做出了正反两组顶天立地的柜子,大大地扩充了收纳空间。上图为改造后,下图为改造前。图/受访者提供

接手上海建国西路的案例后,为了让腿脚不便的独居老人有独立、安全的厨房和卫生间、浴室可用,赵桂军团队需要解决上下水管的问题。但拆旧以后,他们发现砖木结构的老房已经因为严重老化而无法开槽改造。赵桂军想到在日本参观养老机构时见到的地面二重床。这种工艺是将地板在原地上架空18厘米,在18厘米的高度内铺设管道。此外,因为有弹性缓冲,这种能隔音保暖的地板还能防止跌倒的老人摔伤。

为了保证老人的睡眠,屋子的窗户注重隔音,改造后将噪音减少到室外的一半。马桶边安装助老扶手,方便老人起身。门口设置折叠换鞋凳和扶手,保障安全性的同时还要留足通过距离。

考虑到老人视力不佳,赵桂军还在水槽上方加了一盏灯,以补充照明。进门处,赵桂军设置了一座日式整体淋浴房,其底座、花洒、照明和排气均为一体,使老人第一次有了独立的洗浴空间,考虑到老人的体力,浴室内放置了折叠凳,方便老人坐着淋浴。改造完成后,黄先生上门探望舅舅,舅舅一开门就告诉他,这是自己几十年来第一次在家里洗澡。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未来的照护需求,赵桂军在老人的单人床旁边设置了一个可以变成单人床的沙发,方便家人照顾舅舅时能在小屋里留宿。

“适老不是单一的细节和做法,它是一整套系统,里面有很多内容,在各种细节上想得都要非常周到。”赵桂军对日本养老机构的适老细节印象深刻。

设计师苏权伟第一次尝试适老改造是在2020年。那是一套位于浦东新区福州路的只有37.6㎡的小房子,老人的儿子为了尽孝心,决定为父母做适老改造。和赵桂军一样,苏权伟对是否接手犹豫许久。“我们没有做一整套适老住宅的经验,过去只尝试过改造某个老年人经常使用的区域。”苏权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终接下项目,是想到自己的奶奶,老人已经80岁,十几年来,始终拒绝机构养老。“我需要给自己一个答案。”苏权伟说。

“适老住宅是满足老人共性和个性需求的集合。”苏权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翻查资料,先拣选出老年人的共性需求。在研究过程中,苏权伟发现国内外已经有许多适老案例和书籍,“我们先咀嚼消化,然后把37.6㎡空间里能适用的东西全部提炼出来。然后我们拿着这些共性需求去跟业主沟通,看有哪些是业主需要的。”苏权伟回忆,在初步了解需求后,他和团队多次上门,观察老人对老房子的使用现状,“他们的收纳、出行、睡眠情况我们都要了解。”

福州路的这套小房子,因为空间有限,家具、电器摆放非常混乱,一进门就有一个又宽又厚又长的柜子堵住通道,淋浴间有挡水条,很容易绊倒老人。

最终给出的设计方案使老房脱胎换骨。考虑到老年人听力不好,苏权伟将门铃换成闪光加声音,用频闪提示防止老人听不到门铃声响。为防止老人忘带钥匙,入户门设置了指纹锁,使儿女可以远程操控。门口的壁灯换成站控,避免老人进门摸不到开关发生危险。

储物间的柜子是没有门的开放格,方便老人寻找和拿取物品。更重要的是,方案保证老人从进门起就有扶手可抓,从玄关到储物间、餐厅,整条动线全程都有扶手。以空间狭小的餐厅为例,定制折叠餐桌的边缘就可以起到扶手的作用,在保证轮椅通过宽度的情况下,为老人提供一个行走支撑点。考虑到老人体力有限,折叠餐桌既要稳固,还要轻量,方便老人抽拉折叠。餐桌折叠后,留出的空间就可以使老人陪伴小孙子玩耍休闲。

为了保证老人洗澡时有人照顾,苏权伟将洗手区移到卫生间外面,以增加卫生间的宽度。除了取消淋浴间的挡水条,他还把地面换成了桑拿木,以保证板材和板材之间有缝隙,使水快速流走,避免地面溢水湿滑。老人的卧室,床垫换成了隐藏分体设计,防止老人翻身干扰伴侣睡眠。床下设置一圈感应夜灯,使老人起夜时有柔和的灯光指引。床边也设置了安全扶手,使老人起身困难时可以找到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详细调研,苏权伟了解到业主阿姨和自己的妹妹非常亲密,每年都会请妹妹来家中住一到两个月。尽管空间极为狭小,为了满足老人的情感和陪伴需求,苏权伟还是在餐厅的一面墙上设置了一张隐藏双人床,有亲人留宿时,就把餐桌折叠起来,打开隐藏床。为保证隐私,上方还设计了遥控升降的卷帘。

瑞典的一项针对1203 名认知能力良好老人的3年随访研究显示,社交活动不够频繁、社会网络关系较为局限的老人,患认知症的风险平均增加 60%。“养老空间满足的不应该仅仅是老人居住的诉求,精神诉求也必须得到满足。”苏权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苏权伟还调研了老人所在小区的情况,“我们主要是看小区物业有没有配套诸如紧急呼救应答一类的养老服务,要了解小空间与社区有无联系可能。”当时业主所在的小区物业还没有这样的服务,子女也不能经常上门看望老人,但业主的妈妈当时已经因为癌症做了两次手术,意味着未来可能会有一些突发情况需要子女迅速响应。苏权伟就建议业主设置紧急呼救设备,让老人能把求救信号直接发送到子女的手机里。

谁愿意为改造买单?

在张菁琳看来,适老设计是无障碍设计的一部分。决定创办一家专注无障碍设计的公司后,张菁琳需要找到有专业适老设计能力的合作伙伴。找人没有捷径,“我们要做无障碍设计,要为老人做设计”,她把设想中的公司业务写进招聘介绍,很快发现困难重重。

“我看了七八百份简历,没有人会把无障碍设计经验写进自己的简历。有能力做的人非常少,而有情怀的人缺少相关知识,有专业能力的人又觉得只做无障碍设计或者适老设计不一定养得活自己。”张菁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发现,自己所在的专注适老化的社群里,绝大部分从业者都是“为爱发电”。

设计师的共识是,尽管居住空间充满痛点,但愿意为适老改造花钱的老人少之又少。这两年,赵桂军陆续做了4个适老项目。“客户都告诉我,不要告诉他们的父母收了多少设计费,否则老人会骂他们花冤枉钱。”赵桂军说。



苏权伟对上海浦东新区福州路一套房子的适老改造中,如图所示,卫生间布局不合理,淋浴间有挡水条,会绊倒老人。



改造后,如图所示,洗手区移到外面,增加卫生间的宽度,方便老人洗澡时有人去照顾;挡水条改为浴帘;地面板材间有缝隙,防滑、加速排水、不溢水,保证地面无障碍;马桶两侧及淋浴间增设安全扶手。

“不必说子女容易忽视老年人的需求,就连老年人自身也很容易忽视自己。我们做过的很多案例里,老年人会说,‘我们都这个年纪了,不需要。’”张菁琳说。

公司创立之初,张菁琳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死循环。“你说我们做无障碍、适老化,人家就问你,那是什么?你们有案例吗?”为此,她投入近百万元做了一个展示空间,希望能使潜在投资者和客户理解公司的业务。

成立两年多,客户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残障人士服务的公益组织,第二类是公立或民营养老机构,第三类是居家老人的子女。

“机构客户是支撑我们活下去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我们的初衷并不是长久地在B端发展,因为做得再多也只是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而整个社会的现状还是绝大部分老人在家里养老。我们更想推动的也是家庭空间的适老化。”张菁琳介绍,目前己由的个人客户里,信息获取能力强的高收入中年中产占比在95%以上。



新改造出过道-餐厅-隐藏折叠床的多功能区。图/受访者提供

上海天马工作室创始人史鹏巍10年前就发现了市场上开始有适老设计需求。“整体上,还是子女自己的生活水平好到一定程度,才会想到更好地照顾父母。如果客户是老人本身,那意味着两个老人的经济实力和观念等各方面都要比较好才行。”史鹏巍说。

2022年12月29日,史鹏巍的适老设计项目《白驹过隙》获得2022年营造家奖的适老化金奖,项目的业主家里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史鹏巍充分考虑了老人的需求,使两位老人都能有独立的居住空间,对老人晚上起夜后喝水这样的生活细节也给出了最优的解决方案。但问题在于,一套150㎡的3居室,改造下来的花费高达96万元,是许多家庭难以负担的消费。

“目前对适老设计,我们还是做一些公益性案例,既宣传我们自己的品牌和我个人的能力,对行业和社会也有积极影响。但现阶段很难将大量的精力投入适老设计,因为市面上还没有这么多客户。”苏权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成立两年多,张菁琳的团队维持得颇为艰难。为了融资,她参加比赛、路演,结识投资人。“相比无障碍设计,市场更愿意用适老化的概念,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投资人只对适老化感兴趣。”

张菁琳发现,对于适老化,投资人更看重的也是能否规模化。她曾找到过一家专注影响力投资的机构,“它看重一个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我们的方向看起来有一些优势。”但资方很快判定己由的商业模式无法满足期待。

好消息是,就在这两年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相信居家养老市场将要爆发。有越来越多的供应商找到张菁琳,合作开发适老用品。

“2021年有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找到我,他本身是一家信息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一直在关注无障碍领域的商业进展,激动地跟我说终于找到一家宣传自己是做‘无障碍设计’的公司了。”张菁琳表示,行业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从业者们乐意抱团取暖。

“前年的情况还是一个人摸黑走夜路,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出去,去年已经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身边有同伴一起努力。”张菁琳希望变化再快一点,“无论是无障碍设计还是适老化,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一起出力,推动问题的解决。”

发于2023.1.2总第1075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适老改造:如何帮助“被困住的老人”

记者: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