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这个计划,让青年人才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更新时间:2022-06-20 23:41:30作者:佚名

瞭望 这个计划,让青年人才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文 | 张康喆

人社部、财政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推进2022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通知明确,今年将招募3.4万名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帮扶乡村振兴。

“三支一扶”计划自2006年启动实施以来,在我国已走过16年的历程。这一计划结合基层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给多数时间“只面对书本和校园”的高校毕业生创造出“在广阔天地一展所长”的新岗位、新机会,可谓双赢之举。

于基层,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首先,新鲜血液的注入能够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优化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结构。数据显示,多年来,“三支一扶”计划已累计选派40余万名高校毕业生,他们中有的已成为业务骨干或行业带头人,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

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本轮“三支一扶”计划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和特大型集中安置区所在县倾斜,将及时有效地弥补乡村社会现有人才层次、人才结构、人才规模,与乡村振兴现实要求之间的差距。

其次,有知识、懂技术、善创新、闯劲足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基层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为种植户送去技术,将医疗服务带到群众身边,在三尺讲台上帮助山里娃拓眼界长本领……过往实践中产生的丰硕成果,正是青年人才助力基层发展的生动注脚。

于青年,基层是人才建功立业的良田。如果将人生比作一段漫长的马拉松,那么尽早在基层磨炼中打好基本功,是跑好这场比赛的关键。“三支一扶”计划,无疑为广大青年磨砺过硬本领、成就人生梦想提供了舞台。

人才成长有其自身规律,未受风雨洗礼,往往难当重任。青年与基层有着天然的联系。基层可以为青年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而青年需要在基层火热的实践中上好“千金难买”的成才课。条件艰苦,才能磨炼意志品质;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国情民情;啃下“硬骨头”,未来才能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好复杂问题。

从最初的教育、农业、医疗、扶贫,到农技、水利、文化、社会保障,“三支一扶”不断拓展的服务领域,都是青年成长的沃土。在基层积淀的能力阅历厚度,助力于青年人才未来事业发展的高度,这一过程中增长的见识、带来的才干,是坐办公室、泡材料堆无法得到的宝贵财富。

助力高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中“有用武之地”,还要从组织培养和自身努力双向发力,让青年人干得好、留得住。

一方面强化政策落实落地,搭建良好平台。首先,着眼推进乡村振兴现实和长远需要,提升招募工作针对性。比如,扩大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基层法务、营林生产、生态修复等岗位,让高校毕业生结合个人所长,找到各自适合的角色。

其次,健全培养使用体系,让年轻人尽快“上手”。初出茅庐,青年难免会出现基层经验不足、适应能力不强的情况,应结合具体服务领域、岗位特点,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帮助青年人才克服“本领恐慌”;通过给平台、压担子、传帮带等举措,为支扶人员发挥作用提供全方位支持;还应以严管厚爱,加强日常管理和思想引领,引导青年人才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再次,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免除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如优化基层人才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考核优秀、合格人员给予奖励,让工作更有“劲头”;再如强化跟踪培养,将在多岗位锻炼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人员纳入基层青年后备人才,促进服务期满流动,让青年的未来更加可期。

另一方面,青年人才自身要身到心至,切不可“一混而过”。眼下,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都蕴含着宝贵的实践机会。唯有自觉在基层实践中如饥似渴学习,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各领域踏踏实实干事,才能真正地锤炼自身能力,在基层大显身手并得到百姓的支持与信任。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墩苗”越实,人生之路方能行稳致远。有理由相信,在农村基层的广阔天地中,青春大有作为。■

本文标签: 乡村  高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