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鸵鸟来说,是一种我们熟悉的鸟类,它不但体型最大,而且还有着很高的养殖价值,鸵鸟在养殖过程当中,雌鸵鸟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饲养鸵鸟注意什么?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雌鸵鸟养殖注意事项。
一、密度
育雏密度对雏鸵鸟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雏鸵鸟的培育一般采用地面育雏,在出雏后第一周内,每只雏鸟需要面积至少0.16—0.2平方米,以便雏鸟既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休息场所,又可有效地减少雏鸟相互间的应激,防止腿部畸形。以后每长大一周,活动面积至少应增大10%,同时区域的角落应做成弧形,以免雏鸟因温度过低时在角落堆积而导致踩伤、挤伤,甚至造成死亡。
二、温度
温度是育雏的首要条件,必须严格而正确地掌握。初生雏鸟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全身着生绒毛状的穗状羽毛,防寒能力较差,既怕冷又怕热,因此,对温度反应特别敏感。到第4周后,可以耐受轻微的温度变化,但夜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恒温,防止气温降低。一般育雏室内供暖装置为红外线灯或电热管,功率为100—500w,根据空间的大小,在不同位置安装不同数量的红外线灯,高度可随时调节,保证室内有适于鸵鸟休息、活动、采食的保温区域,并有一定的温差,使雏鸟接受生理范围内温差的锻炼。用红外线灯育雏时,温变稳定,便于消毒,育雏效果好,温度一般控制在:0—7日龄,34—36.5摄氏度;8—14日龄,31—33摄氏度;15-24日龄,27—29摄氏度。最好不用白炽灯供热,因为白色光线易诱导雏鸟相互啄毛,不利幼鸟的休息和睡眠。
三、湿度
育雏期的湿度要根据出壳鸟的状况来调整。如果孵化期的湿度掌握得比较好,孵出来的鸟不水肿,不干皱,雏鸟健壮,相对湿度在50%一60%,其成活率较高;如果孵化期湿度高,孵出的鸟其腿部、腹部、头颈部严重水肿,此种情况下,若雏鸟转入育雏室时湿度太低,雏鸟会在短期内失水,衰弱而死。根据具体情况缓慢降低湿度,雏鸟成活率会提高。一般育雏室湿度控制在60%以下为宜,否则会使水肿加剧,卵黄吸收不良。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降低雏鸟成活率。
四、卫生防疫
卫生防疫对3周内的雏鸟十分重要。雏鸟抗病力差,加之舍内密集饲养,易患肠道和呼吸道病,因此。应采取综合性防病措施,主要包括饮水卫生、环境卫生、预防接种和饲料卫生。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人的饮水标准,最好用凉开水或过滤水;饲料要保证新鲜不变质,青饲料要求多汁、易消化、适口性好,先清洗消毒,再切碎,与精料混合饲喂;垫料要求每天清洗消毒;食盆、水盆亦应每天清洗消毒;运动场、育雏舍应定期用1:3000的百毒杀或1:400的抗毒威等喷雾式冲洗消毒。预防接种的主要疫苗有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结核病卡介苗等,应逐只注射或滴眼,并严格按免疫程序及日寸接种。
五、通风换气和光照通风
换气的目的是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换入新鲜空气,同时调节舍内的温度和湿度。一般要求鸟舍内闻不到气味。冬天进入鸟舍的风要求预热,不要直接吹到雏鸟身上,防止感冒。如果天气晴朗,雏鸟出壳后1周便可放出户外运动,一方面促进卵黄吸收,另一方面保证合理的光照。从而调节雏鸟的钙、磷代谢,增强骨质,防止腿畸形,同时还可以增强雏鸟机体的免疫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夏季应防止长时间暴晒,运动场内要设置凉棚或种植绿化树。
六、饲喂和管理
1、出壳后的鸟要求先饮水后开食。饮水要求水温24摄氏度左右,并加入B族维生素等,用电解质、葡萄糖配制成营养液效果更好。开食在初饮后l一2小时,喂给混合精料,开食料要求拌湿,水料比为1:1,在幼鸟群中放1—2只年龄稍大的鸟引导开食,因为驼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模仿性。每天每只精料喂量:1—30日龄70g;31—60日龄300g;60一90日龄525g。青饲料按精料量的1—2倍投喂。从出壳后第2周起每只每天补充砂砾4—5粒,粒度大小由米粒大逐渐增大到1cm直径大小。
2、管理上应按不同年龄分别饲养,并严禁工作人员串岗;雏鸟运动场内的异物(如铁钉、玻璃片、烟头等)应每天清理出去,防止胃肠梗塞等病发生;育雏区应尽量保持相对安静,减少对雏鸟惊扰,防止应激;育雏舍应保持空气新鲜,地面干燥、清洁;鸟粪要及时清除,至少每周消毒一次;食盆、水盆应置高5cm左右,以免雏鸟来回走动而造成词料、水质污染;饲养员应每天作好观察记录。随时掌握雏鸟的动态,发现情况,及时处理。保证雏鸟健康生长。每育完一批雏鸟。应认真写好阶段性小结报告,总结经验,以便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通过以上关于饲养鸵鸟注意什么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雌鸵鸟养殖注意事项,雏鸵鸟主要是指处在0-3月龄的小鸵鸟,而雏鸵鸟的培育是整个鸵鸟养殖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应给予重视,而在雏鸵鸟的培育中,如密度、温度、湿度、卫生防疫等都要科常,从而保证雏鸵鸟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