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生吃是甜的还是苦的?生菜生吃会有寄生虫吗
2022-12-04
更新时间:2022-10-29 00:01:46作者:智慧百科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基础,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经济地基。现阶段,中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如农村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物流条件的渐渐改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创新创业、“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等蓬勃兴起。那么,如何顺势而为,深入发掘乡村产业新功能、新价值,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是目前中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乡村产业发展较好的是欧美国家,如以荷兰、美国为代表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认为现代农业集群发展必须立足区域比较优势;而法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则倡导绿色、环保与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其农业现代化的时间短、成效大的基本经验在于重视科学规划基础上的高度专业化,重视发挥合作社的重大支点作用,重视“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体系建设,重视发挥各项制度的规范、引导和支持作用;亚洲国家的乡村产业发展相对薄弱,更多是以精耕细作经营模式下的传统农业为基础,聚焦产业链的延伸及其对小农户的带动。以上发达国家的乡村产业发展走在前列,能够为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一、亚、欧、美洲的乡村产业发展经验
1、亚洲
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农业资源禀赋非常稀缺的国家。基于日本乡村产业发展实践,日本乡村产业的发展实则是以“六次产业化”的发展为导向,结合配套的政策措施共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①发挥区域优势,打造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基地,如水产品基地(姬岛村、鹤见町)、菇产业基地(大田村、国见町和潼町)、草莓产业基地(佐伯市、挟间町)等;②通过发展本地农产品加工、开设直销店、发展观光农园以及农家餐厅等,促进产业链延伸,提升农业价值链,既能更好地迎合消费者需求,又能将外流的产品附加值和就业岗位内部化,还促进了产业集群效应的实现;③地产地销,即当地生产的农产品在当地消费,一是以本地产品为加工原料以代替外地引进的产品,二是以本地加工产品代替原料产品输出,将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内化于农村地域内部。
韩国的国情与日本大致相似,同样是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禀赋较为稀缺的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政府发动了一场由上至下进行动员的综合性乡村发展运动——“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第二阶段以发展生产和增收项目为主,除了完善农田水利、市场渠道和设施等建设,还发展养殖业和畜牧业,推广农业新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建立新村工厂(村办企业)发展非农产业,新增有薪酬的就业机会等项目。
2、欧洲
荷兰的农业发展受自然环境制约较大,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40年代,荷兰政府加强农业干预与保护力度,促进了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为农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荷兰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了以园林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结构,随后,又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缓解了土地资源短缺的状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链战略行动计划”的实施和创意农业产业链模式的实施,让荷兰成为欧盟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土地生产率世界第一、设施农业世界一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26]。20世纪初,荷兰政府强化政策对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试点项目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推动其农业产业各个环节的有效联动和协同,形成完善而系统的产业体系。
法国拥有较好的农业资源禀赋,19世纪50年代之前,法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农业整体发展缓慢,农业产品品种较为单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推动,法国农业也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转向资本主义商品农业。法国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主如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乡村发展理念转变为提高国民福祉,促进城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农业可持续性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在产业发展上,法国通过统筹规划、三产融合、科技引领推动乡村产业深层次、高标准地综合性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3、美洲
美国的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其农业产业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是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土地向资本方集中,农民转为产业工人,由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阶段二是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农业机械设备的普及与运用,为农业注入高科技的力量;阶段三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现代科技与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前后延伸,以及农业价值链的拓展。总体而言,美国农业产业发展依靠于农业企业化经营转型、农业科技的力量以及政府的保障性措施。
加拿大地域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是全球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20世纪40年代,加拿大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从粮食进口国转变为粮食出口国,逐步形成发展优势产品。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加拿大极具优势的产业之一。总体而言,加拿大农业的现代化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有力推进,从法律法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全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农业与其他关联产业的紧密结合。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1、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产业
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乡土文化浓厚,乡村的文化习俗影响着乡村的机构变迁、行为和心理变化等,中国几千个农村都拥有差异化的资源和生态优势,而在留存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不仅能摆脱既有的“路径依靠”,还能以免“千篇一律”,缓解结构趋同性问题,从而减少同质化竞争。例如,可以按照产业融合特点,形成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标准化生成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绿色生态型产业、农旅融合型旅行产业;也可以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手工业,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等建设;还可以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红色旅行、近郊休闲旅行、康养旅行、文旅融合型旅行以及乡村物流、电子商务等乡村产业。
2、培养人才推动乡村振兴
一是要鼓励和支持高校通过主动布局新兴农科专业,开发新时代农林优质课程资源,利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长点加强交叉学科和新型涉农专业建设;探索建设面向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定向班、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发挥各类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培养高素养高层次的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同时,还要从儿童开始培养对农业农村的感情,加强“大国三农”情怀教育,培养人民对农业农村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要积极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干部、职业农民等开展内涵丰富的培训,为乡村振兴输送基层实用技能型人才。三是要优化引人、用人、留人环境,吸引和鼓励各类人才在广阔乡村干事创业,引进和培养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增加“源头活水”。此外,还应发挥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人才、驻村干部等人才队伍的作用,提高农村专业人才的服务保障能力。
3、强化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是发掘利用水平较低,尤其是乡村产业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科技含量较低。一方面要立足农村发展需求和农业科技前沿,加强科技研发和原创性成绩突破,提升农业科研和创新能力,加快种业创新、农业生物、农业机械、生态环保、绿色智能农产品、智慧农业等核心科技的研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等与农业发展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带动农业向绿色、智能发展的技术变革,加强现代农业产业链技术创新,培养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应充分结合农业地域特色,提升农产品育种、栽培、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先进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开发形式多样、个性鲜明的优质、绿色、健康,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和业态,以科技支撑助力农业农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增加附加值,带动全产业链提档升级。
4、完善法规监管产业规范发展
与其他国家对比,中国乡村基础环境存在人多地少、耕地面积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因此,可在借鉴国外颁布的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时,综合考虑国家基础环境因素。完管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已颁布,但是该法律目的在于促进乡村振兴,更多是提议性的条款,具体的内容边界、标准等并不是很明确,法律约束力并不是尤其强。因而,还需进一步细化法律内容,各个地方应该因地制宜,细化乡村振兴的任务目标,进一步增加、细化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容,形成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以增强法律的适用性。由此,以法律的形式完善农村产业发展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为乡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亚、欧、美洲国家的乡村产业发展经验显示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基于不同的基础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等,需要实施差异化的乡村产业发展战略。我国在发展乡村产业的过程中,要学会因地制宜,更好的促进中国乡村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