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干旱来袭 中国粮食如何“保安全”?

更新时间:2023-03-10 10:35:41作者:智慧百科

极端干旱来袭 中国粮食如何“保安全”?

  今年夏季,极端气候频发,长江流域遭遇了罕见干旱,对沿线供水、供电、农业生产造成影响。今年年初,中国政府明确粮食产量主要预期目标要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旱情会否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克服天灾粮食仍有望丰收

  今年夏季以来,受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大和拉尼娜现象等影响,中东部地区夏季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造成较为严重的干旱灾害。长江流域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重。

  据中国应急管理部统计,8月份旱情峰值时,共有449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4284千公顷。与近5年同期均值对比,干旱灾害受灾人次、因旱需生活救助人次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上升56%、62%和72%。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表示,干旱对农业的影响主如果局部的,一些地区农业生产因为干旱而减产,但影响范围比较小,全国绝大部分粮食生产还是正常的,甚至是增产的。“从目前看,秋收收获进展比较顺利,已经收获近六成,预估全年中国粮食生产丰收在望。”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9日,全国秋粮已收获7.37亿亩,完成56.4%,进度同比快3个百分点。近日,中国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公布场合表示,中国夏粮早稻已经丰收到手,秋粮马上大面积收获,实现1.3万亿斤以上目标有把握。

  李国祥分析说,面对去年秋季以来的灾害气候等不利条件,中国政府采取了诸多针对性措施,比如进一步落实党政同责稳面积稳生产,发放种粮补贴应对农资价格上涨,实现主产区农业保险全覆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组织农业科技力量下沉,加强水利设施调配、灌溉和人工增雨等措施应对干旱,一系列措施有效抵御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从而实现稳产增收。

  “今年中国粮食生产克服了去年秋汛对冬作的影响,又克服了今夏极端干旱的影响。可以说,灾害性气候并没有带来灾害性收成。”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向记者表示,极端气候的考验印证了中国粮食生产体系的韧性,中国粮食生产产能基础是比较牢固的,抵御灾害冲击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极端气候增多如何端稳饭碗?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极端气候事件日益频发,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近年来中国极端气候事件也明显增加。从去年的罕见秋汛到今年的罕见干旱,都给保障粮食安全带来更多考验。

  叶兴庆表示,全球气候变化表现日益突出,整个人类都面临着极端气候事件多发的挑战,未来保障粮食安全需要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生产体系抵御极端灾害气候的能力。除了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还要注重粮食品种的培养。

  “今年南方一些地区持续高温,但对水稻产量却没有造成太大影响,主如果因为当地培养了一些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因此,下一步要继续注重增强粮食作物抵御极端气候的能力,育种时重点考量作物的抗逆性。”

  叶兴庆指出,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特别是大豆、油料的对外依存度较高,保障粮食安全,还要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将提高大豆和油料自给率作为粮食安全的长期战略方向,同时注重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强关键环节能力建设。

  在李国祥看来,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严格保护耕地,这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资源支撑。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增强农业生产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能力,加强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培养抵御自然灾害的粮食作物,持续推进农业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继续发挥党政同责、农业补贴等政策手段作用,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稳定粮食生产。

  目前,长江流域一些地区旱情还在持续,后期粮食生产仍面临肯定挑战。近日,农业农村部派出3个工作组,分赴黄淮海、长江流域等15个冬小麦、冬油菜主产省,帮忙解决地方在农资供应、政策落实、秋粮田管、秋冬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地方持续抓好秋粮后期田管,推进秋粮顺利收获,抢抓农时稳住冬小麦面积,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

  面对可能持续的旱情,李国祥表示,通过继续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对中国确保粮食安全很有信心。